太室闕東闕
太室闕西闕
太室闕,是中岳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位于登封市區東太室山黃蓋峰下中岳廟天中閣前600余米處的中軸線上,后來便成為歷代中岳廟前導空間的重要建筑。太室闕中心點坐標為北緯34°27′06.81″,東經113°04′04.09″。太室闕始建于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塊石砌筑,分為東西兩闕,間距6.75米,相對如門,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門。闕身平面呈長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頂,為石質仿木結構,東西兩闕分別由母闕和子闕組成,各通高3.96米,長2.13米,厚0.7米,子闕比母闕低1.31米。闕身四周雕飾有反映漢代社會風俗和信仰的畫像,保存較好的有50余幅。闕的題額刻在西闕南面上部,陽刻,僅存“中岳太室陽城”六字。銘記刻在西闕北面,陰刻,計27行,每行7字,內容主要是贊頌中岳神君的靈應和陽城縣長呂常等建闕的緣由。太室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廟闕,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筑的典范。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少室闕、啟母闕并稱“中岳漢三闕”。太室闕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陽城縣長呂常所建。分東西兩闕,中間相隔6.75米。東闕通高3.92米,西闕通高3.96米。兩闕結構完全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3部分組成。太室闕身以減地平雕手法,刻百戲、狩獵、神話故事、奇禽怪獸以及貴族生活等畫面。畫像久露荒野,風雨剝蝕,有的已漫漶不清,幸存下來的尚有60余幅。題額刻在西闕南面上部,陽刻篆書“中岳泰室陽城口口口”9字,今僅存6字。題額下刻篆隸參半的銘記,在西闕北面也刻有銘記,為陰刻隸書,計27行,除3、4兩行為10字,其余每行9字,每段之前均以圓圈作標識,為漢代石刻文字所罕見。主要是贊頌中岳神君的靈應和呂常等人建闕的緣由。太室闕對研究建筑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情況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岳廟遙參亭
中岳廟御碑亭
中岳廟嵩高峻極坊
中岳廟,位于登封市區東太室山南麓,南距太室闕600米。坐北朝南,背依黃蓋峰,面臨玉案山,西傍望朝嶺,東望牧子崗。中岳廟具有中國傳統官式建筑風格,建筑依中軸線左右對稱、縱深多進、多群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軸線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峻極殿、寢殿、御書樓等十一進建筑,是中岳廟的主體建筑。前六進為門、坊建筑,組成深遠神圣的中軸甬道。自峻極門向后為主殿宇。中軸線建筑高大宏偉,多用琉璃瓦頂,雕飾彩繪華麗,至峻極殿構成廟宇中心。峻極殿建筑在高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覆以黃琉璃瓦,雕梁畫棟,高達23米,面積920平方米,前有廣闊月臺,雄偉輝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兩廂又配以廊房,拱衛大殿,顯示了中岳廟的軒昂大氣。兩側分布有古神庫、四岳殿、東西廊房、太尉宮、火神宮、神州宮、小樓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建筑以單層布瓦色調陪襯主體建筑,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尚有古代碑刻73品,有漢到清代古柏330余株。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筑群。由太室闕和中岳廟構成的禮制建筑群,是古代祠廟建筑群空間處理的優秀范例。中岳廟是五岳中現存最大的歷史建筑群,是清代官式建筑的代表,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實物見證。位于登封市區東3公里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中岳廟前身是太室祠。據《山海經?中山經》載,先秦時即已有之。據《漢書?武帝紀》載,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正月漢武帝從華山至中岳,登嵩山,令祠官增建太室祠,禁止砍伐樹木,并以山下300戶為之奉邑,同時在山上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神爵元年(前61年)漢宣帝祀中岳。南北朝時期,魏太武帝于太延元年(435年)立廟于嵩岳之上,從此把本來為祭祀太室山的衙署變為道教的廟宇。魏太安年間(455~458后)徙中岳廟于神蓋山(黃蓋峰)。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仿效漢武帝增建太室祠,再次修飾中岳廟,奠定了今日廟址基礎。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為中岳之神制作衣、冠、劍、履,中岳之神著衣戴冠,始于此時。太宗趙光義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贈五岳奉號,名中岳之神為“中天崇圣帝”,帝后號“正明”。開寶六年(973年)敕修中岳廟,詔縣令兼任廟令,縣尉兼任廟丞。此時政教合一,道教發展很快。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年)又“增修殿宇并創造碑樓等八百五十間”。金世宗十六至十八年(1176~1178年)再次對中岳廟進行整修,“總為屋二百三十有八間”,今廟內保存的金代廟圖碑,記錄了當時的規模。元代原有殿堂700余間,末年敗落為百余間。明、清(明成化、嘉靖;清順治、乾隆等)兩代對中岳廟進行大規模修整,現存的建筑格局與規模,便是此時形成的。
中岳廟坐北向南,從中華門向北至御書樓共11進院落,地勢由低至高相差27米,甬道全部用石條平鋪而成。廟院南北長650米,寬166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廟院現存形制是清代乾隆年間按照北京皇宮布局重修的,有殿、宮、樓、閣、亭、臺、廊、廡等明清建筑400余間,漢至清代古柏300余株,金石鑄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余件。是五岳中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中岳廟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主要有太室闕、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廟門前500米有東漢太室闕。中華門前有漢代石翁仲1對,處在甬道兩側對稱的方亭內。石翁仲后為中華門。中華門原系木建牌樓“名山第一坊”,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廡殿式牌坊,并更名為“中華門”。門為3孔磚券拱形門洞,門洞兩側上方,內外分別書“嵩峻”、“天中”、“依嵩”、“帶潁”。中華門后為遙參亭。亭原為清式四角亭,1942年改建為8角重檐亭。此亭為過往行旅拜謁岳神的場所。亭檐下面雕有透花的人物和戲曲故事多幅。遙參亭北是天中閣。天中閣原名黃中樓,是中岳廟原來的大門,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建,閣高20米,為重檐歇山式,形制與北京天安門相近,面闊5間、進深1間,閣后兩側有登閣梯道,閣上四周砌1米多高女兒墻,閣下砌3座高大、寬闊的圓券洞式大門。天中閣后為配天作鎮坊,此坊為清初木結構建筑,坊起3架,廡殿屋頂,琉璃瓦覆蓋。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兩次樓額分別書寫“宇宙”、“具瞻”。配天作鎮坊后為崇圣門和化三門。崇圣門和化三門原來皆為屋宇式大門,形制和峻極門相似,1942年改建為現存的歇山頂。崇圣門后東西兩側有互相對稱的2座清式四角亭。西亭內有1通無字碑:東亭為古神庫,神庫四角各立1鐵人。鐵人威武雄壯,通高2.6米,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鑄,這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守庫鐵人”。向外是東華門和西華門,兩門內各立2碑,合稱宋金“四狀元碑”,分別為宋王曾、盧多遜、陳知微和金代黃久約撰寫,是研究中岳廟的重要資料;T后的甬道兩側有2組相對稱的4座磚石結構的臺子,臺上原有建筑今已無存,俗稱“四岳殿臺”,象征“五岳共存”。東岳和南岳殿臺之間有1四角亭,亭內有北魏“中岳嵩高靈廟之碑”,這是中岳嵩山現存最古的碑刻。四岳殿臺北即峻極門,門面闊5間,進深6架,單檐歇山,五踩斗拱,頂部覆以綠色琉璃瓦,是清代典型官式建筑。門兩側有兩尊高5米的武士像。門前有金正大二年(1225年)鑄造的鐵獅,門兩側有東西掖門。東掖門內有《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廟圖》碑,這是用我國傳統的主體透視刻繪的中岳廟地圖,保存了780多年前中岳廟的全貌。峻極門北有1座四柱三樓式嵩高峻極坊,坊后為拜臺,臺左右有清乾隆御碑亭,亭后即為峻極殿。峻極殿又稱中岳大殿,面闊9間,進深5間,面積920平方米,是河南現存最大的寺廟殿宇。該殿重檐廡殿,黃色琉璃瓦頂,斗拱和梁架均有刻畫,殿內天花板中部有精雕的盤龍藻井,采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形制和北京故宮內的太和殿相似,上下檐分別施七踩和五踩斗拱,高大雄偉。殿外檐下懸清咸豐帝手書“威靈鎮佑”匾額。大殿后建垂花門,再后為寢殿五間,單檐歇山黃色琉璃瓦頂。室內天花板精美而完整,明間為“騰龍”,次間為“翔風”,系所謂中岳大帝與帝后起居之所。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是該廟木構建筑中時代較早的。寢殿后為御書樓,原名“黃篆殿”,面闊7間,硬山式二層樓房,初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是神宗朱翊鈞敕降道藏經函,貯放道藏經書的地方。民國八年(1919)重修時改為現在的具有西洋風格的立面。廟后約500米有黃蓋峰,其巔建八角重檐攢尖頂小亭,名曰“黃蓋亭”,此亭與廟前石闕相距1400米。在中岳廟中軸線兩側置6宮,即神州宮、祖師宮、太尉宮、行宮、火神宮、小樓宮等。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