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山河志 -> 五岳山 -> 中岳嵩山:》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岳廟-嵩山歷史建筑群

    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岳廟-嵩山歷史建筑群


    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岳廟中國地理;五岳;嵩山;嵩山歷史建筑群;中岳;五岳;名山;地理;中國地理;山河志嵩山歷史建筑群

    中岳廟

    中岳廟位于登封市東太室山南麓,南距太室闕600米。坐北朝南,背依黃蓋峰,面臨玉案山,西傍望朝嶺,東望牧子崗。中岳廟前身是太室祠。太室山神的祭祀由來已久,《竹書紀年》載:“虞舜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蔽鳚h時,漢武帝曾大規模擴建太室祠!稘h書?武帝本紀》載:“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戶為之奉邑,名曰嵩高,獨給祠,復亡所與!边@說明太室祠在漢武帝以前就已存在。五岳制度形成后,太室祠成為祭祀中岳神的地方,廟的規模隨著歷代帝王對嵩山中岳神的封祀,不斷增修擴建。后更名為嵩岳廟。僅從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有史可查的就有65位皇帝近200次親至或遣使到嵩山中岳廟進行祭祀,是古代官方祭祀中岳的圣地。

    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加封中岳神為天中王,并下令依照漢武帝舊制,重新整修,擴建殿宇。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又修行廊一百余間,均飾以丹青,繪以壁畫,并在廟內遍植松柏。中岳廟中保存至今的仍有北魏太延年間(435~440年)《中岳嵩高靈廟碑》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的《中岳中天崇圣帝廟碑銘》。其現存建筑格局可以上溯到金代,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的《重修中岳廟碑》等歷史碑刻明確記載了歷代的重建和重修,《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廟圖碑》以其稀有的價值和生動的內容反映出金代重修廟宇的歷史和現存格局確定前的面貌:中岳廟現存建筑多復建于清代,主要是明代崇禎十四年(1614年)大火之后重修所成,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年(1663年)和乾隆年間(1736~1795年)漸次重建火毀建筑。

    中岳廟依山勢而建,自南向北,漸次升高,前后高差37米。太室闕是中岳廟的神道闕,通過長長的前導空間,到達廟內最重要的崇祀空間——中岳大殿;其個體建筑沿著縱軸均衡布局,左右對稱,院落空間變化豐富;后部遠處黃蓋峰上的黃蓋亭成為這組建筑空間交響樂的尾聲。中岳廟南北長650米,東西寬166米,面積10.89公頃。廟中有殿、宮、樓、閣、亭、廊等建筑39座近400間。建筑依中軸線左右對稱、縱深多進、多群組院落建筑形式布局,中軸線上共有名山第一坊、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峻極殿、寢殿、御書樓等十一進建筑,是中岳廟的主體建筑。前六進為門、坊建筑,組成深遠神圣的中軸甬道。自峻極門向后為主殿宇。中軸線建筑高大宏偉,多用琉璃瓦頂,雕飾彩繪華麗,至峻極殿構成廟宇中心。峻極殿建筑在高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覆以黃琉璃瓦,雕梁畫棟,高達23米,面積920平方米,前有廣闊月臺,雄偉輝煌,是供奉和祭祀中岳神的主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兩廂又配以廊房、拱衛大殿,顯示了中岳廟的軒昂大氣。兩側分布有古神庫、四岳殿、東西廊房、太尉宮、火神宮、神州宮、小樓宮、祖師宮等多組院落,建筑以單層布瓦色調陪襯主體建筑,是道士分別舉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廟內尚有古代碑刻73品,有漢到清代古柏330余株。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布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筑群。

    與中國現存的其他山岳、河瀆的祭祀建筑相比,中岳廟具有獨特的完整性,建筑群的空間格局之藝術特點也最為突出。不但保留了始建初期的遺物——太室闕,而且歷代由官府維修,規模宏大、主體建筑等級高,可與歷代宮殿建筑媲美. 具有中國傳統官式建筑風格。其個體建筑做法基本與清工部《工程做法》相符,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工部頒行了《工程做法》一書,以明確官式建筑做法和用工用料標準,向來被匠家奉為定式,是建筑史學界公認的研究清代建筑的“語法課本”。具有濃厚“官式”風格的中岳廟木結構建筑,能夠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工程做法》頒行前后的建筑設計、建造工藝的演變,是地方建筑中體現“官式”做法的重要實例。

    中岳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也是最高級別的禮制建筑群。個體建筑殿宇形制尊卑有序、等第分明,大殿巍峨壯麗,廊廡平淡簡素,共同塑造了氣勢不凡的建筑群,體現著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建筑群總體布局的深刻影響。中岳祭祀建筑不僅影響中國五岳中其它四岳祭祀建筑形制的形成,而且深刻影響了國家政權祭祀河瀆的建筑規模和布局方式。由太室闕和中岳廟構成的禮制建筑群,整體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古代祠廟建筑群空間處理的優秀范例,是古代山岳崇拜的實物見證。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