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入侵: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最強烈的愿望,仍是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后,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緊侵略中國的極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俄國也會同響應。四國的修約要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于是,他們決心抓住一個機會作為借口,挑起戰爭。英、法兩國以1856年亞羅號劃艇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作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歷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戰爭中,英法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中華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災難。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在北京洗劫和燒毀了融匯中外建筑藝術精華的萬園之園——圓明園。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就這樣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你想象不到這座宮殿有多么華美壯麗,更不能設想法軍、英軍把這個地方蹂躪成什么樣子”。
沙俄侵略: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忙于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占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占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占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兩國共管。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駐中國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為借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并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條約簽訂:
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占大沽炮臺,并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公使進駐北京;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游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中國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軍占領北京。侵略者以焚毀皇宮作為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為《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準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確定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從此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在一起,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上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