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伴著大鼓舞 閱讀全文→
同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民族一樣,藏族人民的生活也有各種各樣的花樣,人們創造了紛繁的娛樂方式,除了騎馬、射箭、跳舞、唱歌外,還有一些不大為外人知曉的傳統娛樂項目。隨著民族融合的深入和現代文明的影響..閱讀全文→
苦樂與共的舞蹈團體朗瑪吉度 “朗瑪吉度”,是20世紀50年代前拉薩民間音樂舞蹈藝人的團體!袄尸敗笔抢_地區群眾最喜歡的民間音樂和歌舞種類,“吉度”意為苦樂與共的互助團體。 這個團..閱讀全文→
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分布區域以西藏自治區為主外,還遍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多個省份。藏族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具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也正是由..閱讀全文→
阿里扎達土林袁學軍/攝 盡管也有不少人從事較多的邊境商貿活動,阿里人并未染上狡詐、貪欲的習氣,一如其他藏區的人民一樣淳樸、忠厚、虔誠。無論物質生活如何貧乏、艱苦,他們始終自得其樂,唱歌跳舞成..閱讀全文→
康巴山歌音域寬闊舒展,節奏自由隨意,旋律優美跌宕,有“云的飄逸,風的瀟灑”,人們稱之為“康巴昂疊”(康巴華彩性的山歌)或“康巴昂任”(康巴長調)。而山歌中特殊的韻味——昂疊就像被風吹打的經幡,落在石..閱讀全文→
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族,集中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4省內各地區。藏族發源于西藏境內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區。 藏族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造..閱讀全文→
藏族藝術家才旦卓瑪在演唱西藏民歌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閱讀全文→
西藏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以拉薩為中心的多流派專業、業余藏戲團隊,便要持續半個月,輪流在城鄉各地演出白馬文巴》、《卓姓桑姆》等八大傳統藏戲,成為夏天西藏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觀。記得筆者剛進藏時,還看過西藏..閱讀全文→
與我們熟悉的京劇臉譜相似,藏戲面具的不同顏色也對應著所代表人物的不同性格。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藏戲面具的色彩與性格。 白色面具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純潔、善良、溫和,無害人之心,意味..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社會斗爭劇 直接反映農奴制社會尖銳的階級斗爭劇目《朗薩雯蚌》,雖然有著明顯的宗教宣揚和封建道德的說教,但它塑造的一個農家女(實際上是農奴)從被領主強迫訂親,到搶婚和成家生子后受迫害,直..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傳說故事劇 《白瑪文巴》,這是一個比《諾桑王子》更加神幻奇異的神話劇。白瑪文巴這個商人的后代,誓為被國王害死的爸爸報仇的苦孩子,不僅有“哪吒鬧!笔降谋绢I,而且還有齊天大圣孫悟空降伏妖..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歷史人物劇目 反映歷史上松贊于布與文成公主的唐蕃和親佳話的劇目《文成公主》,著重描寫噶爾東贊去長安,事先帶了松贊于布王的三封密函,回答了唐皇三次考問,又與財國波斯、軍國格薩爾、強國霍爾..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愛情神話劇 主要內容反映愛情生活的劇目《諾桑王子》及《云乘王子》《拉萊沛瓊》《若瑪囊》等!吨Z桑王子》抒寫與表演的是人間王子與天界仙女之間的浪漫神奇的故事。即使最純粹的浪漫主義文藝也不..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宗教演義劇 藏戲傳統劇目普遍帶有宗教演義性質,像歷史人物劇《文成公主》中,松贊干布被演繹成觀音菩薩的化身,文成公主則是綠度母的化身;《朗薩雯蚌》是根據當時現實社會生活中一個真實事件寫成..閱讀全文→
藏戲中的人情世態劇 主要內容反映人情世態的劇目有《卓娃桑姆》《蘇吉尼瑪》《頓月頓珠》等!蹲客奚D贰吠高^空行母卓娃桑姆與魔妃哈江相斗爭的宗教演義,其實所反映的是王宮中前妃迫害新妃的故事!额D月..閱讀全文→
藏族群眾在欣賞藏戲 募捐戲 據說藏戲是由湯東杰布為造橋募捐演出而產生的。這個傳說對西藏各地民間戲劇活動有很大的影響。過去在后藏拉孜、昂仁、定日一帶,觀眾看完演出向戲班捐贈的物品中,一定有一..閱讀全文→
祖師爺、藏戲之神——湯東杰布 西藏過去的民間藏戲活動中,都把湯東杰布作為戲神來供奉祭祀。藏戲演出場地中心都供有湯東杰布塑像或唐卡畫像,開場戲也主要是祭頌湯東杰布的內容,看戲的觀眾捐..閱讀全文→
藏戲的唱腔(朗達) 藏戲的唱腔“朗達”,本是“傳記”或“傳奇”的意思。藏戲以演各種人物或神佛傳記或本生故事為主要內容,人們為將歌曲與藏戲唱腔加以區別,習慣地把藏戲唱腔稱為“朗達”。 藏戲的朗..閱讀全文→
雪頓節的藏戲 從宗教節日到以藏戲演出為主的藝術節 “雪頓”,原意為每年夏轉秋宗教活動中舉行的奶酪宴會。早在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時,就為新創立的格魯派(黃教)制定了嚴格的戒律,從藏歷四月至六月要..閱讀全文→
藏戲演出的廣場與舞臺 藏戲舞臺美術在1959年民主改革后才逐漸形成,以前只有在廣場演出藏戲等民族戲曲時所用的面具。戲衣、冠戴飾物、涂面化妝和道具等。藏戲美術主要來自早期民間美術和藏傳佛教的一些傳統..閱讀全文→
白面具藏戲的三個流派 賓頓巴 相傳賓頓巴是藏戲最早的一個劇團。傳說湯東杰布為造鐵索橋,到處募化,吃盡了苦,感動了一位女神,托夢給他,讓他到山南瓊結去找“七兄妹”(另一說是“七姐妹”)演戲。他..閱讀全文→
在我國戲劇理論界,歷來把藏戲當作藏民族和藏族地區惟一的一個劇種對待。及至《中國戲曲志》西藏卷、四川卷、青海卷、甘肅卷陸編編纂竣工,以及青、甘、川、藏四省區藏戲研究者們的努力,藏戲劇種問題的研究才..閱讀全文→
藏戲的起源 源自民間歌舞百藝雜技 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已開始有戲劇性質的藝術形式。據《西藏王統記》載,松贊干布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閱讀全文→
夏地亞納 夏地亞納 夏地亞納 “夏地亞那”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也是深受維吾爾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蹈。舞者人數多少不限,基本步伐以小跳步為主,兩臂上舉,手掌內外快速抖動,給人以歡樂、輕..閱讀全文→
維吾爾族賽乃姆 維吾爾族的賽乃姆 ???在眾多的傳統民間舞蹈中,“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廣泛流傳于天山南北城鎮鄉村,深為廣大維吾爾族群眾所喜愛。這種舞蹈非常自由活潑,沒有固..閱讀全文→
納孜爾庫姆是別具一格的民間舞蹈,產生于吐魯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區。 據民間傳說,“納孜爾”是一個窮苦人的名字,“庫姆”是擊鼓聲。很久以前,納孜爾編了很多諷刺嘲笑反..閱讀全文→
刀郎舞 “刀郎舞”又稱“刀郎賽乃姆”,是表現狩獵過程的一種粗獷豪放、節奏深沉、動作剛勁有力的民間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深為全疆人民所喜愛。每當佳節喜慶、賓朋..閱讀全文→
維吾爾族“麥西來甫” 維吾爾族“麥西來甫” 維吾爾族“麥西來甫”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廣場歌舞聚會”之意,是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一種以歌舞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的娛樂形式,以舞為主,配..閱讀全文→
艾提尕爾廣場上的“薩瑪舞” 跳薩瑪舞 跳薩瑪舞 歷史悠久的喀什“薩瑪舞”是與維吾爾族傳統的“賽乃姆舞”、“刀郎舞”、“夏迪亞納舞”和“納祖爾庫木”并列的五大民間舞蹈之一。是維吾爾族最有代表性..閱讀全文→
頂碗而舞,是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極為喜愛并極其流行的舞蹈形式,特別是在新疆、內蒙等地區,歷經悠久歲月的磨礪而愈加受人歡迎。這類舞蹈奇就奇在技與藝的交融性上,對舞蹈演員的要求極高,往..閱讀全文→
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深為全疆人民所喜愛。 “多朗”之稱 多朗..閱讀全文→
維吾爾族民歌表演 維吾爾族民歌和木卡姆有近似的情況,由于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不同,各地維吾爾族民歌風格有著明顯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簡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獷。維吾爾歌手演唱常有樂器..閱讀全文→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經常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場合,舉行各種不同形式的“麥西來甫”。麥西來甫一詞為聚會之意,是維吾爾族傳統的群眾性民間文娛活動形式。其中主要有“節日麥西來甫”、“婚禮麥西來甫”、“豐收..閱讀全文→
如果說“彈撥爾”是一種能奏出極富有魔力的樂器,那么“熱瓦甫”這種樂器就是最為普及的樂器了。 熱瓦普,又稱拉瓦波、喇巴卜。產生于公元14世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閱讀全文→
胡西塔爾 胡西塔爾是維吾爾族民間古老的拉弦樂器,久已失傳,20世紀70年代吐魯番著名維吾爾族器樂演奏家、樂器制作家吐爾遜江經改革制成了胡西塔爾,使古樂器重獲新生。。其外形與曼陀林相似,演奏姿勢和方法..閱讀全文→
“都塔爾”的琴聲清脆、悠揚,是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鐘情的唯一的指彈弦民間彈弦樂器。它的名字來源于波斯語“dutar”,“獨”意為“二”,“它爾”是“琴弦”之意,即兩條弦的樂器。漢語譯音也寫為“都他爾..閱讀全文→
新疆的民族樂器--彈撥爾 彈奏“彈撥爾” 新疆的維吾爾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樂器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維吾爾族的樂器豐富多彩,共有十幾種,分為彈撥、拉弦、吹管和打擊四類,其中彈撥樂器占多數..閱讀全文→
“木卡姆”是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整個伊斯蘭文化圈內擁有的一種樂舞形式!澳究贰边@個詞源于阿拉伯語。在現代維吾爾語中,這個詞有廣、狹兩個含義,廣義指一種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狹義則指以散板形式維吾..閱讀全文→
古樂器薩巴依,制造年代:清,長57.8cm,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薩巴依是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的民間樂器,漢族稱之為鐵環,舊時多為街頭藝人使用,20世紀50年代后,用于民間歌舞伴奏。它既是重要的節..閱讀全文→
維吾爾族的民間說唱藝術也非常豐富,常見的表演形式有“達斯坦”、“苛夏克”、“埃提西!、“來派爾”和“瓦依孜勒克”等。 達斯坦表演 達斯坦 “達斯坦”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的一種曲藝..閱讀全文→
維吾爾族民族樂器種類繁多,撥弦樂器有都它爾、彈撥爾、熱瓦甫、卡儂,拉弦樂器有薩它爾、艾捷克,擊弦樂器有揚琴等。吹管樂器主要有笛子、嗩吶、巴拉曼(又名皮皮)、雀拉(類似漢族古樂器陶塤)、口弦、喀(長..閱讀全文→
被譽為“歌舞之鄉”的新疆,戲劇藝術也同歌舞藝術一樣輝煌,據漢文史書記載,以及本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證明,維吾爾族戲劇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公元1世紀的印度戲劇家馬鳴,以佛教文化內容為主..閱讀全文→
黔東南臺江反排地區的未婚青年們,特別喜愛一種歡騰而瀟灑的集體舞蹈《反排木鼓舞》。因舞蹈必須由敲擊架在一旁的木鼓為伴奏而得名。苗族是盛產“鼓舞”的民族,在不同的節日和場合,各具內容、規模和表演..閱讀全文→
苗族的板凳舞主要流行于革一、后哨、大塘、臺盤等地。是在走親訪友時,婦女們酒后隨興而起的一種舞蹈。舞蹈場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壩上。這種舞蹈的伴奏樂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時有兩種跳..閱讀全文→
傳說從前平塘姑鹿(地名,今新塘鄉)這個地方有一家苗族,父母早已雙亡,只留下兄弟二人相依為命。哥哥叫巴卡,十九歲;弟弟叫巴母,十六歲,兄弟倆聰明、勤勞,很受大伙喜愛。每天,哥哥上山打柴,打得的柴除燒..閱讀全文→
在苗族青年男女中,最常見也是他們最喜愛的集體舞蹈叫《踩堂》,每逢年節舉行《踩堂》時,由英俊男子組成的蘆笙隊,人人手把蘆笙邊吹邊晃動著軀體繞坪而來。高昂而清脆的蘆笙調,在發自坪中心雄蘆笙柱下的..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