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人民富有革命斗爭傳統,多次掀起反抗反動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武裝斗爭。明洪武十一年(1378),侗族農民領袖吳勉在古州五開洞(今貴州黎平縣)領導侗族農民起義,反抗明王朝掠奪土地,安屯設堡,附近苗、侗等族人民紛紛加入,“號二十萬眾”,席卷湘黔桂邊境,聲勢震撼全國。
洪武三十年(1397),貴州錦屏縣的林寬又領導侗族農民揭竿而起,打死千戶、鎮撫。
清咸豐五年(1855),在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下,侗族農民領袖姜映芳領導侗族農民在貴州天柱縣執營關帝廟舉行武裝起義,提出“打富濟貧”和“打倒大戶分田地”的口號,轉戰于天柱、三穗、劍河等地,后與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軍合作,起義隊伍發展到萬余人。
同治元年(1862)九月,姜映芳犧牲后,侗族農民領袖陳大陸繼領起義兵, 堅持斗爭長達6年之久。接著,貴州從江縣侗族梁維干又領導侗族、苗族起義軍,活動于黎、榕、從、通、靖一帶,給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辛亥革命時,天柱縣侗族王天培(1888~1927)參加武昌起義,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擁護孫中山,遇害于杭州。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天柱縣侗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龍大道(1901~1931)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總工會秘書長,在周恩來的領導下,組織工人武裝起義。1930年,紅七、八軍由廣西左右江轉移江西,經過榕江、從江、三江等縣。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途經侗族地區,并于黎平城召開政治局會議,播下了革命種子,侗族人民也在各方面援助紅軍。
建國前夕,龍勝侗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當地各民族共同組織游擊隊,搗毀偽鄉政權,于平等寨成立了人民政府,為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1949年冬,侗族人民獲得解放。1951年8月19日,廣西龍勝縣侗族人民和壯、瑤、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6年7月23日建立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接著,這些自治地方又分別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使侗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