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堆 瑪尼堆多為白色石頭的堆積。常常呈方形或圓形置于山頂、山口、路口、渡口、湖邊或寺廟、墓地,用于祈福,成為當地人們的保護神。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而白色崇拜中當然少不了白..閱讀全文→
貴南藏繡 貴南藏繡,民間俗稱“針線”,是雪域藏區農耕文化和藏傳佛教結合的產物。凝聚著藏族勞動婦女的智慧和創造,是優秀的藏族民間傳統文化之一,承載著青藏高原厚重的農耕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貴..閱讀全文→
藏毯 藏毯 藏毯 在藏族的編織工藝品中,最令人矚目的要算是藏毯了。 藏毯以織法獨特,毯面柔軟,經久耐用,以及明快艷麗的傳統圖案聞名于世。藏毯主要是仿古藏毯,藏語稱"卡墊",大都是家..閱讀全文→
此印為銀紐,是如意紐頭,正背面雕刻有獅子,印頸以下刻有三層覆形蓮花紋及回形紋,該印為西藏貴族所使用 四川康區塔公寺使用的方圓兩面錯銀鐵印章 該印為青銅所鑄,上部鑄刻有一鵬鳥的尊形..閱讀全文→
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臺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展出時,由民族管樂器為主組成的花架樂隊演奏出節奏緩穩、莊嚴肅..閱讀全文→
藏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了獨特的光芒。在人類共有、最為熟知的刀具上,同樣展示出別具一格的風采。藏族的金屬冶煉技術在遠古時期,己達到相當的高度,同時,..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造就了一個獨特的民族和她所特有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取向,其中最為矚目的是他們的裝飾品。 康巴婦女的背飾。扎西次登攝 早在4千年前,藏族人民就已經有了初步的審美意識,..閱讀全文→
羌姆面具 “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風舞,結合佛教密宗的金剛舞,逐漸發展起來的神舞面具。跳神面具屬宗教面具,品種有皮、木、銅、泥、漆布等各類。 羌姆面具種類繁多,..閱讀全文→
藏族歌舞說唱面具 西藏民間歌舞說唱面具包括牦牛舞、卓舞(鼓舞)、折嘎、吉達吉姆等。 牦牛舞面具為領舞者所戴。牦牛舞主要流行于拉薩等地,由五人表演,領舞一人,其余四人扮演兩頭牦牛,與漢族地區的..閱讀全文→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外界交通的阻塞,近代科學文化的落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形成了一種封閉性的社會環境。封閉的地域環境,決定了西藏民族文化的獨特形態和品格。西藏特殊的杜會文化、宗教文化、藝術文..閱讀全文→
面具,藏語中稱“巴”,主要用于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系,遍及西藏各地。通到了清代,藏戲廣泛普及到民間,其劇目、流派更加豐富多彩。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閱讀全文→
人類原始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富集的西藏,作為原始初民思維和民族文化意蘊秀載體的面具也十分發達,不僅品種類別繁多,樣式風格獨特,而且它的發展歷史也特別源遠流長。 聶赤贊普 遠古起源和產生時期 ..閱讀全文→
唐卡的繪畫 繪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據畫面的大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一個細木畫框上(畫框的四條框都是用和普通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制成),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繃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閱讀全文→
唐卡藝術是藏文化的一朵奇葩。唐卡即錦緞鑲邊的布軸畫或絲繡,主要掛在西藏的宮殿、寺院,內容多為宗教、西藏風土人情等。唐卡制作技藝在當地藝人手中代代相傳,這一古老工藝歷經千年而不衰。目前繪制唐卡的是..閱讀全文→
采用中心構圖的唐卡 西藏唐卡的構圖形式是十分豐富的。中心構圖在唐卡中是最常見的一種構圖形式,是以主要人物為中心,上下左右展開故事情節,以達到畫面主次分明,飽滿均勻的效果,均齊中又有很多變化..閱讀全文→
唐卡,類似于卷軸畫,多畫于布或紙上,然后用綢緞縫制裝裱,下軸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絹及雙條彩帶。裱成后,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并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也有極少的緙絲、剌繡和珍珠唐卡。..閱讀全文→
不同風格的唐卡(Thangka)代表了西藏不同的畫派,西藏的繪畫流派可以分為: 噶知派 噶知是藏族繪畫雕塑的一個流派,據說該流派沿襲噶瑪牟覺多杰撰著的《圖像度量經》之畫風,以繪制寧靜善良的人物畫像出名欽澤派..閱讀全文→
唐卡 斑斕的藏文化藝術中,唐卡可當之無愧地稱作一株奇麗的瑰葩。 唐卡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四五千年前的卡諾文化遺址中,我們從簡單的彩繪紋飾上,可以窺視到當今唐卡藝術的先河。那黑彩繪成的三角..閱讀全文→
藏族是中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著名的一種宗教(佛教密宗)藝術品。它是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 布面唐卡:是先將白布..閱讀全文→
西藏民間木雕 西藏民間木雕的顯著特點是根據內容表現需要,抓住對象的特征進行一定的夸張和概括。木雕作品中有如巨盆般的蓮花,頭大身小的飛天仕女,眉長眼大的精怪,拳頭大的果子,傘一般大的樹葉……這..閱讀全文→
擦擦概說 擦擦,是一種小型泥塑。這些泥塑大多是塑造一些上師、神靈、佛陀、佛塔等象征性浮雕,或者是塑造一些小型的帶有佛像的“佛塔小山”。 “擦擦”的浮雕是用硬模擠壓而成,或用單模凹凸板模壓而成..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當它還沒有誕生的時候,人類不曾創造過它;當鴻蒙初開,人類在文明的熹微中走向它,從此就擁有了它并受用了它。藏族以自己的生存和追求的痕跡,有意無意間裝點了它,豐富了它,把西藏大地布置成了壯..閱讀全文→
瑪尼石,泛指刻有瑪尼字樣或神佛形象的石塊,瑪尼是佛教經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簡稱,可謂“瑪尼石”一詞的由來。 瑪尼石是廣泛流傳在西藏民間一種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與..閱讀全文→
純金質釋迦牟尼和純銀質五世達賴喇嘛像 金屬雕塑大多用“失蠟法”技藝澆鑄而成,有的作品為整體澆鑄,有的為分體澆鑄。由于9世紀中葉的滅法活動和各種自然災害以及戰爭的影響,吐蕃時期的金屬雕塑作品..閱讀全文→
與金屬雕塑相比,泥塑取材料較為容易,因此在各大寺院的雕塑中泥塑更為普遍和流行。因其不易保存,早期的作品所存較少。按類別,藏傳佛教的泥塑作品可以劃分為泥塑和擦擦兩種類型。泥塑為大型雕塑,通常有素面..閱讀全文→
江孜白居寺佛像 西藏的雕塑藝術源遠流長,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士的陶器,造型優美、質樸。雙體獸陶罐巧妙地把兩個動物的造型融合為一個陶罐,波浪式的幾何紋樣,樸素、別致。骨器和松耳石飾物造型也..閱讀全文→
古樸的織綢車間 全神貫注的老藝人 紡絲 艾德萊斯綢是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特色傳統手工藝織品,其扎染技術獨特,質地柔軟,輕盈飄逸,圖案層次分明、布局對稱、組合嚴謹、色彩艷麗,具有濃..閱讀全文→
喀什的手工藝品一直名冠西域,其中精美的木制器皿也很有地方特色,受到中外來客歡迎。他們用砍砍子、手鋸、鉆子、長短柄刀子、小電動機等簡單工具,手工剜刻打磨制作出馬鞍、..閱讀全文→
最后的土布藝人艾海提·艾力演示織土布的技藝 據《庫車縣志》記載:庫車棉紡織業源遠流長,南北朝時期,龜茲就是西域紡織中心之一。南北朝時期的“龜茲錦”,宋朝的“花蕊布”極負盛名,并都曾充當過貨幣職能..閱讀全文→
生活中枝條編制用品無處不在(資料片) 吐魯番枝條編織技藝是維吾爾族人民的優秀手工技藝,生活在吐魯番盆地的維吾爾族人民在過去的歲月里,一直就有用枝條編制生活用品的習慣。 隨著時光的流逝,在服務生產..閱讀全文→
維吾爾婦女一向以擅長刺繡著稱,哈密婦女是其中的典型。她們博采自然界中最能體現自己審美情趣的花卉草木、山巒流水等景物,并將它們升華,用銀針和彩線智慧地構制成一幅..閱讀全文→
英吉沙小刀 維吾爾族老人和英吉沙攤鋪 英吉沙小刀簡介 英吉沙小刀在新疆好比“王麻子剪刀”在杭州。英吉沙小刀是維吾爾族的傳統手工藝品,造型別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藝術欣賞價值..閱讀全文→
所屬地區:新疆·吐魯番地區 文化遺產名稱: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 遺產編號:Ⅷ-6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閱讀全文→
所屬地區:新疆·吐魯番地區 文化遺產名稱: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遺產編號:Ⅷ-23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遺產級..閱讀全文→
所屬地區:新疆·吐魯番地區 文化遺產名稱: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 遺產編號:Ⅷ-70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遺產級別:國..閱讀全文→
黔東南是貴州省的一個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區。這里的苗族民間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由于主要用做繡花底樣,而不是作為獨立的裝飾欣賞品,所以不像苗繡那樣名氣大,光彩奪目。黔東南苗族..閱讀全文→
分布區域 苗族錫繡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劍河縣清水江沿岸南寨鄉的柳富、中富、展溜、白露、繞號、上下白都、展來、反壽,敏洞鄉的高丘、平鳥、平教、小高丘、上下白斗、圭濤、圭..閱讀全文→
苗族蠟染(圖片來源:國際在線)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閱讀全文→
貴州省丹寨等地苗家姑娘的圍腰,為啥繡著美麗的花朵?說起來還有一個故事呢。傳說很古以前,苗寨里有兩個手板手背般親的姐弟,父母雖然都過世了,但憑著姐姐一雙勤快的巧手,年年都是谷子漫出倉,棉花堆滿堂,..閱讀全文→
苗族祖先開始只有木鼓,也叫皮鼓。銅鼓呢,是天上傳下來的。一提到銅鼓,人們都知道只有老仙婆務侯乜才有。據說,她參加開天辟地立了功,天王特地贈給她這珍貴禮物,叫她帶回人間,與大家共歡樂。這銅鼓,花紋細..閱讀全文→
彝家人喜歡飲灑,對盛酒器皿更是講究。盛酒多用牛皮口袋,飲酒多用木制高腳酒杯。這種高腳杯是用木質最好的紅椿木旋車而成,用生漆漆好后,再在押上用紅、黃、白等色畫上彝家古老一豐富多彩的圖案,顏色絢麗,小..閱讀全文→
花山崖壁畫是壯族古代燦爛文化遺產。 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畫面長約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閱讀全文→
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據傳約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并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多為菱..閱讀全文→
布依族的蠟染 布依族歷來都是男耕女織。女孩子從小就學習紡織,成年婦女幾乎每人都有一架紡車。每年除兩三個月的農忙月份外,平時白天耕作,晚上紡織;冬閑時,則終日紡織。她們可以做到自種、自軋、自紡、自..閱讀全文→
走進羅平的八大河鄉,布依族婦女奇特的穿戴真叫你眼花繚亂,尤其是布依族姑娘的服飾,更是絢麗多姿,充分顯示了布依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對美的向往與追求。 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多采用自織的土布,這種布被稱為“仲..閱讀全文→
民間刀畫是以鋼刀作畫的一種新的繪畫技法,作畫時以鋼刀為主要工具,采用油畫顏料,刀筆結合,交互運用,通過刀具和畫筆在紙(或畫布)上涂增和刮減色料完成刀畫創作。刀畫主要是以減色為主,削減產生出的效果..閱讀全文→
滿族剪紙 滿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對美的熱愛和欣賞習俗,并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創造出豐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風格的民間工藝,其中以剪紙和刺繡最為突出。 剪紙是滿族民間最常..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