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的服飾
藏戲的服飾,沒有設立行頭衣箱的習慣,但演出服裝比較豐富多彩,并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如藍面具戲的戲衣就具有藏族的肥腰、長袖、大襟、袒臂的特點和艷麗農重的色彩,注重紋樣結構組合,喜用獸皮、金銀、珠寶、象牙、寶石等作為飾物。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裝束,比如穿直統把袍行走不方便,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口 。同時,腰帶又是佩掛裝飾品的主要部位,各種式樣的鑲有珠寶的腰佩,系在腰上,垂在臀部,構成了各式各樣的尾飾。這些戲衣主要以古代吐蕃時期藏族服裝為基礎,后經歷史演變,吸收元朝時蒙古族衣飾和清代官服的形制樣式發展而成。昌都戲、德格戲又較多地吸收漢族戲曲的某些服飾成分。門巴戲主要以門巴族生活服裝為基礎,又明顯受到藏族服飾的影響。西藏戲曲在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同宗教有密切關系,所表現的劇目故事以佛本身事跡和高僧圣徒傳記為多,所以戲衣中的宗教色彩也較濃厚。像藍面具戲年演故事多數源于印度,但所用戲衣就沒有一件完全是印度的,均為西藏本地各階層人物有服裝。一些特殊角色,也有用外民族的,如《白瑪文巴》中伊斯蘭教國王目見迪杰布穿回族服裝;《蘇吉尼瑪》中漢民船夫穿清代漢族服裝。在藍面具戲正戲人物所穿用的西藏民族服裝中,大多數用的是前藏服裝,個別也有用其他地方服裝的。如《卓娃桑姆》中魔妃哈江的女仆斯莫朗果為后藏裝飾,《蘇吉尼瑪》中舞女亞瑪更迪穿的是工布服裝。這些角色所用的戲衣,與故事劇情并無關系,僅為調劑、豐富戲劇色彩。再比如藍面具戲開場戲中的幾個角色穿特制的服裝,也是如此。這些戲衣具有富麗、絢爛、凝重的特點,色彩對比十分強烈。
西藏服裝所用原材料,以綢、緞、縐、呢和氆氌等絲織品、藏族毛紡織物為主。還講究用真的金銀絲緞和各種花色錦緞作衣服面料和鑲配料,再加以部分絨繡、平金及金夾線、銀夾紅等縫制一套傳統藏戲衣服飾物耗資數萬,并不新鮮。以假材料制作戲衣,在以前僅為極個別,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才逐漸增多,但還是以真的質料制作的戲衣為主。
西藏戲曲服裝制作,一般都由民間戲班所屬之領主頭人或所依靠的寺院負責置辦。在每年規定節慶期間借出穿用,演完交回,也有少數貴族,、官員和寺院高僧為民間戲班出資幫助置辦,以及部分村鎮和寺院戲班由村民及僧眾捐獻物資錢款集體置辦的情況。后者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更為普遍。戲衣一般都由西藏各地民間著名的裁縫裁制,如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等重要城鎮所在地的戲班,均請專為寺院高僧和地方官員裁制服裝的著名匠師縫制戲衣。這些裁縫藝匠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配角、剪裁、貼花、刺繡等絕技,也涌現了一些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戲衣裁縫專家,如拉薩的白璋拉、冬嘎拉等。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各地民間業余戲曲團隊有一定發展,有的還長期堅持演出活動。這些戲班和自治區藏劇團均設有兼職服裝設計和專職的或兼職的服裝組,負責戲衣的設計、制作和具體管理工作。
國王服
藏語稱“杰切”,國王或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官員服裝。以水紋、山巖、云彩、滾龍四種圖案的藍色四相緞“甘希溫波”和元代黃色虎皮滾龍緞“霍爾達熏”等緞子制成。八大藏戲劇目中均使用。
王子服
藏語稱“杰賽切”。與國王服基本相同,一般只穿“霍爾達熏”黃色黃皮滾龍緞袍。沒條件的戲班,王子亦可穿“傳干賽波”黃色團花緞袍。八大藏戲劇目中均使用。
大臣服
“倫波切”,大臣服,用溶化酥油的顏色為底色繪有原西藏地方貨幣章嘎圖案的“郭欽章嘎”緞制成。另一種以黃色團花緞“傳干賽波”制成。在此種黃色 緞袍上加穿一件無袖褂子坎肩,為大臣、管家一類角色外出衣裝,叫翹切。八大藏戲劇目中均使用。
侍從傭人服
藏語稱“約切”。以較低等級的各式團花緞制成的藏袍,分男女兩種。八大藏戲劇目中均使用。
喇嘛服
藏語稱“查切”。由紫紅色薄氆氌僧裙“香托”、袈裟“申”和鑲以金絲緞的背心“郭欽堆嘎”三件組成。如《諾桑王子》中巫師哈熱穿用的服裝。仙翁服,即在“查切”上加穿一件大褂子。
尼姑服
藏語稱“阿納切”。以紫紅色氆氌制成的一種藏袍。
甲魯服
藏語稱“甲魯切”,特制戲裝,從古代王子服發展而來。自一般部落長老和土酋之王子,到后來的俗官,包括最高的二品俗官,都可以穿用。整套服裝象征西藏古代部落土王習俗中的“輪王七政寶”。如金黃滾龍緞上衣和黑圍裙代表國王寶;掛于腰間的彩花荷包“郭爾貼休”代表御馬寶;腰刀“甲魯直”代表將軍寶;頭上戴的白氈帽“阿昆”代表大象寶;所戴圓形耳環代表法輪寶;斜掛于胸前的五彩緞帶“散”代表王后寶;耳環上裝飾的噴焰末尼“諾布末尼”代表財金寶。在藍面具戲后來的演出中,阿昆白氈帽除最古老的迎巴派戲班使用外,都改戴寬大的“薄獨”帽。斜掛的五彩緞帶也減了,金黃滾龍緞上衣改成普通的坎肩,外穿一件特制的彩虹條色花氆氌褂子,叫“甲魯喀昆”,是一種腰間不拴帶子的敞褂!凹佐斍小毕鄠鳛椋保妒溃牸o帕主·降秋堅贊設計。
溫巴服
藏語稱“溫巴切”,特制戲裝,為白、藍兩種面具戲開場人物“溫巴”所穿 用。上衣是黑白或黑紅條色花氆氌制成的“迫短叉叉”,內穿一件紫紅或深紅的 坎肩,貼身還有白布襯衫;下身是開襠的黑燈寵褲,燈籠褲腰帶上掛一圈黑、白牛毛繩球穗“貼熱”。
拉姆服
藏語稱“拉姆切”,即仙女服。特制戲裝,為白、藍兩種面具戲開場人物“拉姆”所穿用的仙女服。以各種緞子或毛料制成無袖藏袍。上身內穿五件(即 五種顏色)綢襯衫,在后來的演出中只穿一件,或一綢襯衫上加五色領邊。下身內穿襯裙,外帶圍裙“邦典”。全身另外還要套一件“當扎”,即無袖的以彩虹條色花氆氌帶和藍、綠花緞帶并列連綴而成的褂子。 跳神服 藏語稱“多吉嘎羌姆切”,跳神服,亦即從藏傳佛教寺院“金剛神舞”服直接借用到藏戲中的戲衣。民間戲班有從寺院借用,亦有自己找裁縫進行仿制的。
貴夫人服
藏語稱“拉江切”。原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員、貴族的夫人稱為貴夫 人,其服裝由藍花緞、深綠花緞、血青色花緞等制成。一種帶袖,一種不帶袖。全套盛裝時,帶袖與不帶袖的兩種花緞袍子一起穿。腰系圍裙“幫典”,圍裙上沿腰以紅緞帶壓邊,象征其丈夫的官位品級,叫“幫典猜嘎”。八大藏戲劇目中均使用。
藏戲的佩戴飾品、盔帽、鞋靴
藏戲的傳統佩戴飾品、盔帽和鞋靴,都由本地民間手工藝匠生產,或由戲班個別巧手制作,造型特別,裝飾精致,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用以制作的金銀、玉石、珠寶和珍稀動物的皮毛材料,過去基本上用真品,近代開始個別使用代用品,民主改革后大量采用代用材料。傳統佩戴飾品有巴珠、藏嫫巴廓、熱阿、埃果爾、嘎烏、甲直頗休等;傳統盔帽有索霞、蛇冠、薄獨、江達、班霞等;傳統鞋靴有損巴、貼尼瑪、工布了著、熱松、杰欽等。民間戲班也有借用當地較富有人家使用的佩戴飾品、冠帽鞋靴進行演出的。
過去各民間和寺院戲班,將盔帽冠戴、頭飾綴物和鞋靴等分門別類,由演員兼作管理。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專業劇團設立了盔帽冠戴、鞋靴綴物的兼職設計和管理人員,佩戴飾品已培養了專職設計制作人員,民間也涌現了一些盔帽、鞋靴的制作能手。
前藏婦女頭飾
藏語稱“衛嫫巴珠”,前藏婦女頭飾,藏戲中王后、嬪妃等貴族婦女所戴用。以布和鐵絲扎成一個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穿綴珍珠、瑪瑙和松耳石,兩長角在前,一長角在后,成大三叉。前面兩角靠近,戴于頭頂。前面兩角上分別吊掛一束頭發“連子”,耳朵前面再配以碧花精巧的“埃果爾”耳環,以顯示貴婦人雍容、華貴、典雅的風儀!澳康习椭椤,亦即珍珠巴珠,在三叉角上串綴以成排密嵌的珍珠,為四品官夫人以上的貴婦人所戴用!坝颀R巴珠”,亦即珊瑚巴珠,在三叉角中心有一顆較大的珊瑚珠,其余用松耳石和瑪瑙串綴而成。此為比母后、王妃低一等級的女性角色所戴用。
后藏婦女頭飾
藏語稱“藏嫫巴廓”,后藏婦女頭飾。以彩色絲條、珍珠、珊瑚和松耳石等串制成一個弓形架子,上面還穿掛一些小飾品。在藏戲中由后藏婦女角色戴用,如《卓娃桑姆》中女仆斯莫朗果被認為是“藏嫫”,即后藏婦女,就戴此種頭飾。
貴族婦女耳掛
藏語稱“埃果爾”,貴族婦女、母后、王妃等所戴的一種魚形耳掛,在翡翠碧花底面上鑲以金子和松耳石,分四節相連,整體呈長菱形,裝飾精致典雅。與“巴珠”和“連子”吊發并用。
男子圓耳環、長耳環
藏語稱“阿隆”,男性圓形耳環,有以金、銀、銅制成的幾種,上面還有鑲以珍珠、瑪瑙或綠松耳石的。在藏戲中一般是男性傭人、管家、衛十、牧民等角色戴用。另一種男性角色戴的長耳環,藏語稱“索幾”,以大粒珍珠和綠松石分節穿制而成_一般是有知識、有地位的官員貴族所戴。
仙女頭飾五佛冠
藏語稱“熱阿”,即五佛冠,仙女頭飾。一般以五個紙板繪制成五個佛龕形,上面刻畫有“大日如來、阿閣、寶生、阿彌陀、不空成就”五佛像,連綴成半圓,排列戴在頭上。材料有紙板、木板、象牙等幾種。
仙女頭飾
藏語稱“年休”,仙女頭飾,插于仙女兩耳上邊的飾物,是兩個畫有彩虹紋路的打折絲絹,左右打折絲絹各吊一根紅或黃色絲帶。藏族巫師作法時,在身上纏以五色絲帶象征飛虹,據說此種飛虹之路與天界相通。在唐卡畫像的兩側掛上紅、黃虹帶,其意亦在使神靈能駕彩虹飛去。
國王帽
藏語稱“霞莫江達”,國王帽,亦稱鐵環帽。以鐵絲制成圓環,縫上金黃花緞,以金子做成帽頂子,帽頂上飾有紅絲穗。是四品以上僧官夏帽之。
甲魯高帽
藏語稱“甲魯薄獨”,部落長老。四品俗官所戴的一種圓形高頂大蓋帽,上頂大,下口稍小,有如倒扣的大瓷碗,用黃色或紫紅色絨布制成。藍面具戲開場人物兩個甲魯角色所戴“薄獨”,則比生活中的“薄獨”更高更大。
(資料來源:中國西藏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