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陽生姓名:名容,字和伯 |
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寬。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寬。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蹦藦膶拞栆黄。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為博士。高孫地馀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為博士,論石渠。元帝即位,地馀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 …
——摘自“國學寶典”東漢·班固《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百衲本
《前書》云:濟南伏生傳《尚書》,授濟南張生及千乘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寬,寬授歐陽生之子,世世相傳,至曾孫歐陽高,為《尚書》歐陽氏學;張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博士。又魯人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授都尉朝,朝授膠東庸譚,為《尚書》古文學,未得立。
——摘自“國學寶典”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武英殿本
歐陽歙字正思,樂安千乘人也。自歐陽生傳《伏生尚書》,至歙八世,皆為博士。
——摘自“國學寶典”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武英殿本
歐陽生(前206年-公元25年)名容,字和伯。西漢千乘郡千乘縣也就是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出身于王侯世家,是越王勾踐的后代。在中國歷史上《尚書》歐陽氏學比較出名,有“八世博士之學”的美稱。所謂的“八世博士”是指隨經學大師孔子弟子慮子賤的后裔伏生受《尚書》的歐陽容,以及他以下的歐陽巨、歐陽遠、歐陽高、歐陽仲仁、歐陽地余、歐陽政、歐陽歙等八代子孫。歐陽生受《尚書》于伏生,將《尚書》29篇分解為31篇,為《周誥》、《殷庚》作了詳細注解,著有《歐陽章句》41卷、《歐陽說義》2篇,成為西漢今文《尚書》歐陽學說的開創者。
歐陽生著名弟子是倪寬。倪寬又傳授給歐陽生的兒子,世世相傳至歐陽生曾孫歐陽高。高,字子陽,為博士。當時以治《尚書》著稱的林長賓、夏侯建(世稱小夏侯)等人都出自歐陽高門下。歐陽高孫子歐陽地余,漢宣帝時,以中庶子授太子經,后為博士。太子(即元帝)即位后,歐陽地余升為少府。歐陽地余少子歐陽政為王莽的講學大夫。東漢初年,裔孫歐陽歙復因傳《尚書》顯名,在郡教授數百人,后官至大司徒。
自歐陽生治《尚書》至歐陽歙,凡八世,史書稱“歐陽八博士”,也稱“歐陽尚書學派”。歐陽家的八代都以研習《尚書》聞名,致使《尚書》自此有了歐陽氏之學,并與大、小夏侯氏三家,都被立于“宮學”,這就是《尚書》中的齊學。今天的廣饒境內有歐陽八博士墓。其中六座位于縣城西南2.5公里的廣饒鎮東冢頭村東和村北,村東一座,村北兩座,村東北三座,一座位于縣城西南9公里的李鵲鎮小張村北,另一座位于李鵲鎮南趙村東。宋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在《文忠公譜圖序》中曾有這樣的敘述:“歐陽氏處于禹,禹之后有越王勾踐,勾踐之后有無強者為楚成王所滅,無強之子皆楚封,封之烏程歐陽亭者為歐陽氏。漢世有仕為涿郡守者,子孫遂北,有居翼州之渤海,有居青州之千乘!蹦敲,青州之千乘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古時的千乘縣城就是今天的廣饒縣城,由此看來,漢代歐陽氏北遷分兩支,一支居住在翼州之渤?,還有一支居住在青州北的千乘縣,千乘縣成為北遷歐陽氏的一支。自漢以后,這支歐陽的后裔世代定居在千乘縣城,他們世代研究學問,逐漸受到皇帝的認可和重視,成為千乘縣的貴族。而歐陽仕漢為博士,所謂“歐陽尚書者也”,就是指千乘歐陽氏世代研傳《尚書》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