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人物 -> 文史文化人物:》韓愈的生平作品成就

    韓愈的生平作品成就


    本文是韓愈生平簡介作品成就等內容,主要內容為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后人稱他為韓昌黎……等

    唐代韓愈簡介

    韓愈 姓名:韓愈 名號:字退之
    性別民族:男- 朝代:唐代
    籍貫: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生卒:768年--824年12月25日
    評價或成就:
    作品: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唐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

    字退之。

    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后人稱他為韓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

    又因死后謚號是“文”,又被稱為韓文公。

    他三歲喪父,由兄嫂撫養,7歲攻讀,13歲便能寫文章。

    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幾經求仕,屢受挫折。

    曾在宣武節度使董晉,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幕下,任過觀察推官、節度推官。

    直到貞元十八年(802)才謀得一個四門博士的官職。

    艱難的經歷磨煉了他的意志,也加深了他的閱歷。

    貞元十九年(803),遷監察御史,不久因上《論天旱人饑狀》,得罪權臣,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貞元二十一年(805),憲宗繼位,被任為江陵法曹參軍,不久召為國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隨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的叛亂,為行軍司馬。

    得勝回朝,升為刑部侍郎。

    兩年后,憲宗迎佛骨,韓愈深惡痛絕,上《論佛骨表》犯顏直諫,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后改為袁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繼位,召為國子祭酒,后因平息鎮州兵亂有功,升為吏部侍郎。

    長慶三年(823),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次年,病逝長安。

    終年57歲。


    他在政治上,提倡維護唐王朝的統一,反對藩鎮割據,主張“仁政”,反對橫征暴斂。

    秉筆直諫,不畏權貴,剛正不阿,體恤民情。

    在潮州和任京兆尹期間,政績裴然。

    但他激烈反對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又表現出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在思想上,維護儒家道統,排斥佛教、道教。

    在文學上,提倡古文,反對六朝以來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

    強調文以載道和惟陳言之務去,力求革新文體,適合反映現實和表達思想內容。

    他撰寫了大量具有現實意義和戰斗性的散文,其文名篇甚多,雄奇奔放,豐富多彩,被譽為“唐宋八家之首”。

    在他的倡導和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現了一批古文作家,形成古文運動,給散文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他的詩歌創作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具有多種風格,或雄勁奇險,或質樸清新。

    其詩散文化的特點,對宋代詩歌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于李、杜之后,開創了一個新詩派。

    韓詩追求新奇,強調“以文為詩”,難免流于險怪,也影響了詩的韻味。

    有《昌黎先生集》傳世。


    韓愈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古文理論與創作實踐的成就上,它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由駢文到散體古文改革完成的標志。

    韓愈所說的“文”的概念含義是相當廣泛的,它雖然也包括文學散文在內,但主要是指一般的應用文章,也包括學術著作在內。

    他所提倡的古文運動,與后來“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一樣,是屬于語體改革的問題,而并非單純文學運動。

    他的古文理論嚴格地說是一種文章學理論,但它的一些基本原則亦適用于文學創作。

    韓愈的古文理論包括文與道兩個方面,他是為了弘揚儒道才提倡古文的,《題歐陽生哀辭后》一文中說:“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韓愈所提倡的“古道”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之道。

    他在《原道》篇中說自孟子以后“道統”就斷了,他就是要繼承這個“道統”。

    韓愈提倡“儒道”,有現實的政治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另一方面是為了排佛老,反對因崇尚佛老而耗費資財,增加百姓負擔,造成政治經濟上的嚴重困難。

    同時他對儒道的內容,在實際上也有所革新,并且也融入了其他諸子百家的某些內容。

    所以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為了“明道”,就要在文體上進行改革,學習先秦兩漢的散體古文,而反對八代以來泛濫一時的駢文。

    故蘇軾《韓文公廟碑》說他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韓愈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強調“道”是內容,“文”為形式,“文”是為了表現“道”的,形式應當為內容服務。

    “道”是目的,“文”是手段。

    同時他特別強調學習古文也不是模仿古人,而必須重在創新,要“師其意,不師其辭”(《答劉飛天書》),“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認為“惟古于辭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志銘》)。

    他特別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在古文寫作中的作用,認為它是寫作成敗的關鍵。

    他發展了孟子關于善養“配義與道”的“浩然之氣”的說法,認為必須“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方能“氣盛”,“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答李翊書》)


    從文藝思想方面說,韓愈影響最大的是“不平則鳴”說。

    他認為“不平則鳴”是一個普遍現象,它在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都存在著。

    不論是人還是物,遭遇到“不平”都要“鳴”。

    物受到外來沖擊,打破了他自身的平衡與穩定,就要“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人的正常思想與感情不能自由抒發也要“鳴”,“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

    ”(以上均見《送孟東野序》)鳴,不是一種消極的遭到不平后的自然反映,而是一種對現實的積極干預,為自己受壓抑的意找到一條能夠疏通的道路,它是人們在現實中受到迫害、摧殘而又不肯屈服,所表現出來的強烈反抗要求。

    這是對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發憤著書”說的發展。

    韓愈所肯定和贊揚的“善鳴”者,范圍很廣,不僅有周公、孔子等儒家圣人,也包括老莊、楊墨、屈原、司馬遷等,而在唐代,他認為陳子昂、陶淵明、李白、杜甫、元結、孟郊等亦均為“善鳴”者。

    所以“不平則鳴”亦并非都是遭到不幸才鳴,而是指有理想抱負尚不能充分實現,感情激動了就必然要鳴,鳴亦有高下,有以道鳴與以術鳴之不同,更有善鳴不善鳴之別。

    更為可貴的是韓愈在《荊譚唱和詩序》中指出真正有不平而善鳴者,不是王公貴族,而是“羈旅草野”之士,那些窮愁潦倒的文人。

    他提出了“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的重要見解。

    他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文學藝術發展中的一個帶普遍性的現象,人們學術文化事業上的成就往往是和仕途上的發展成反比例的。

    韓愈自己也是如此,他說自己“薄命不幸,動遭讒謗,進寸退尺,卒無所成。

    性本好文學,因困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究窮于經傳史記百家之說,沈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

    ”逆境的考驗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和毅力,激發人的奮發精神,促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后來歐陽修又進一步提出了“窮而后工”之說。

    韓愈在詩歌創作上喜歡雄奇怪偉的美學風貌,所謂“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

    (《薦士》)主張努力發揮人工之巧,而達到天工之妙。

    同時又以寫散文的方法寫詩,開辟了后來宋詩“以文為詩”新道路。

    他在創作思想不像佛老那樣注重“虛靜”精神境界的培養,而強調只有在內心激情翻騰的狀態下才能寫出好作品,而虛靜淡泊只會使創作激情消解,他在《送高閑上人序》中論張旭之書法創作就集中體現了這種思想。

    后來蘇軾在《送參廖師》一詩中就提出了不同看法。

    這正是儒家和釋老在創作思想上分歧的一種表現。

    雖然韓愈也贊揚庖丁解牛的神化境界,但他是從專心一致,“不治他伎”,集中全力去發揮人工之巧的角度去肯定的,與莊子原意是完全不同的。

    點擊搜索與:韓愈相關的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