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黃以周簡介
![]() |
姓名:黃以周 | 名號:元同 |
性別民族:男- | 朝代:清代 | |
籍貫:浙江定海人 | 生卒:1828--1899 | |
評價或成就: | ||
作品: |
黃以周(1828—1899)清經學家、哲學家。
本名元同,后改今名,復以元同為字,號儆季,晚號哉生。
浙江定海人。
著名經學家黃式三之子。
生于清道光八年,卒于清光緒二十五年。
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授浙江分水縣訓導,加中書銜,昇教授。
曾主講江陰南菁講舍、寧波辨志精舍, 從學者甚?, 江南高材多出其門下。
學承庭訓,以漢鄭學為宗,兼採朱熹理學。
認為三代以下經學以鄭玄、朱子為最,而漢、宋兩學之流弊皆因乖漓圣經之義,既不合于鄭、朱,更無論于孔、孟。
治經常上追孔、孟遺言古訓,以探究《易》、《詩》、《春秋》之旨,并皆有著述。
尤精“三禮”,把“三禮”視作經典宗主,故詳考禮制,正舊說之誤,釋學人之疑,撰《禮書通故》一書。
又認為孟子學孔子,揚圣學而未親受孔子之教,其間有子思綜七十子之親聞,承孔子而后啓孟子;而子思之學始于詩書,終于禮樂,明于仁義,其所闡述的乃圣教之真旨,乃著《子思子輯解》七卷,以作為研究由孔子到孟子之蹤的樞軸。
在哲學思想上,黃氏以明經傳道為己任,辨虛無、辨絶欲、辨利義,對宋代以后長期爭論的許多哲學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反對虛靈說,指出“虛靈之說未知出自何書,傳自何人?學圣賢之學者,津津道之。
虛靈之說熾,誠明之學微矣”(《南菁講舍文集·辨虛靈》)。
更反對用佛教和道教的幽眇懸空之語附會儒學,認為儒學的基本精神在于實。
他說:“惟其有,故實。
充其實而美而大而神圣,可以循序漸進。
今欲一空其所有而歸于無,非吾儒之所謂道德也。
吾儒之學未聞以無言也。
言無者后人誣託之也。
”(同上書,《辨無》)辨明儒學與佛教、道教的區別,指出佛、道兩教有無心無情之說,而儒學祇講人心、盡心、存心,“未聞言無心”;儒學祇講“天地之情”、“萬物之情”、“圣人之情”,而“未聞言無情”。
由此批評某些儒者或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指斥提倡無極而太極說的周敦頤和心體無善無惡的王守仁、王畿等人。
反對把利與義割裂開來,認為利與義是統一的,“言利者,普其利于天下,合義言之也”,如禹平水土,稷教稼穡,“君子謂之義,以其利物之功大也”(同上書,《對義利問》)。
意謂有利于天下多數人的事情,其本身就是義;這種義同時也包含著利。
又論證了仁義與利益的關係,指出它們之間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沒有義就不可能有所謂的利。
他說:“外仁義以言利,利必參害”;沒有利而專言仁義,則“仁義為空言”(同上)。
還反對空談德性而忽視學問,指出“德性之善,非問學不成”(同上書,《德性問學說》)。
著作尚有《經訓比義》、《南菁講舍文集》、《儆居雜著》、《黃帝內經集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