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 首頁 -> 傳統文化 -> 宗教建筑與園林

    泉州開元寺-宗教建筑

    該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城區,現在寺前東、西二石塔是宋代建筑,中軸線上的照壁、山門、大殿和戒壇則是明代遺物。 福建泉州開元寺鳥瞰 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元末遭兵火全毀..閱讀全文→

    漢式寺廟-宗教建筑

    漢式寺廟是指其建筑形式采用漢族傳統技藝而言?梢员本┑挠汉蛯m為例,它是北京城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主殿皆是極有特色的建筑。如法輪殿的殿頂升起五座小閣,閣頂為小喇嘛塔,象征佛教須彌山五峰并舉的構..閱讀全文→

    景明寺和永寧寺-宗教建筑

    北朝佛寺宮殿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元500年左右建的洛陽景明寺和公元516年建的永寧寺。景明寺有七層塔,永寧寺有九層木塔,是北魏皇家在洛陽所建最大的寺院。史載永寧寺平面矩形,四面開門,南門三層,高20丈,形..閱讀全文→

    曲阜孔林-陵墓園林

    孔林位于山東省曲阜市,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經過考證,孔林已經延續了2340多年。據記載,孔子死后葬于此地,最初的墓地約有1頃,后經過歷代帝王的不斷賜田,到清代時..閱讀全文→

    北京天壇-宗教建筑

    天壇是古代最高一級的祭祀建筑,只有皇帝才有祭天的特權。按照陰陽五行之說,天屬陽,應在南郊祭祀;地屬陰,應在北郊祭祀。 北京天壇位于北京南郊,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是根據洪武年間在南京建..閱讀全文→

    南傳佛教的緬寺-宗教建筑

    居住在我國云南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族群眾,信奉著佛教三大宗派的另一宗派,即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南傳佛教盛行東南亞一帶,其宗教建筑形式亦很富于地方特色。而我國傣族..閱讀全文→

    道教宮觀-宗教建筑

    清代道教已步入衰頹的時期。這時期的道教宮觀一般都比較小,類似白云觀、永樂宮、武當山宮觀等元明時期的大宗教建筑群絕少出現,大多數是獨院式小廟,有些是利用佛教廟宇改建而成的。由于全真道在北方亦漸趨衰..閱讀全文→

    杭州靈隱寺-寺觀園林

    靈隱寺位于杭州西湖靈隱山麓,處于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靈隱寺又名“云林禪寺”,始建于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看到這里..閱讀全文→

    北京大覺寺-寺觀園林

    大覺寺位于北京西部旸臺山麓。始建于遼咸雍四年(公元1068年),因寺內有清泉流入龍潭,故又名清水院。是金章宗時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時稱靈泉寺。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重修,建成天王殿、無量壽福殿?.閱讀全文→

    漢代之祠廟-宗教建筑

    祭天:漢高祖將秦四畤增為五畤,即將自己列為“黑帝”。對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祭祀也十分重視,并將巫祝進行分工,各司其職。武帝篤信神仙方士,在長安北宮、上林苑及甘泉宮等宮苑中多設神祠,又建柏梁臺..閱讀全文→

    佛殿建筑-宗教建筑

    自南北朝后期起,佛殿建筑即日趨宮殿化,除少數寺沿舊傳統仍以塔為中心(如隋之禪定寺)外,大部分均以殿為主體。當時的宮殿多以院落為單位,每院有正門、后門,更大規模的有東西門,連以回廊,形成矩形院落,主..閱讀全文→

    漢傳佛教寺廟-宗教建筑

    清代漢傳佛教在藏傳佛教的沖擊下已日漸衰微,完全依靠民間信徒的資助求得發展。盡管條件如此艱難,但是寺廟仍有一定規模與數量。從建筑藝術上來講,也不乏具有一定價值的優秀作品。例如:北京戒臺寺就保持著全..閱讀全文→

    北京潭柘寺-寺觀園林

    潭柘寺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山,距市區35公里。因寺內的龍潭和柘樹非常有名,所以人們稱之為潭柘寺。潭柘寺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北京流傳著“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說法。 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閱讀全文→

    蘇州西園寺-寺觀園林

    西園寺位于蘇州市閶門外留園路,始建于元至元年間,初名歸元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太仆徐泰時置建東園(今名留園),同時將歸元寺改為宅園,易名西園。以后,其子徐舍宅為寺。明崇禎八年(公元163..閱讀全文→

    秦代之祠廟-宗教建筑

    祭天:約在春秋初到戰國中期的四百年間,祭天之俗盛行,早期將祭天的場所稱為“畤”,即依方位在各地祭祀白、青、黃、赤四帝,儀式可能是在叢林中的高地上露天舉行。 祭祖:在國都的宗廟中舉行。陜西鳳翔秦故雍..閱讀全文→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與塔林-宗教建筑

    初祖庵相傳為禪宗初祖達摩面壁修行之處,庵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為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建的大殿。大殿雖只三間,不甚雄偉,構架利用十六根石柱和天然圓木的彎梁作成,但斗拱、門窗方整規矩,石柱雕刻的武士、..閱讀全文→

    漢藏混合式寺廟-宗教建筑

    這類寺廟多建在北方地形平坦之處,喜歡采用軸線布局,主要建筑大經堂往往用簡化的藏式裝飾,其他附屬建筑及塔幢的形式選用漢式藏式不一。呼和浩特市的席力圖召是這類寺廟的典型,其主要建筑按軸線排列,完全采..閱讀全文→

    武當山道教宮觀-宗教建筑

    武當山在湖北均縣(今丹江口市)境內,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據道書稱,真武大帝在此修煉成功“飛升”,所以歷來就是道教的名山勝地。唐代,山中開始建造道教祠宇。明初,明成祖朱棣聲稱,他起兵南下奪取..閱讀全文→

    伊斯蘭教建筑-宗教建筑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的主要類型,它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居民點中必須建立的建筑。清真寺建筑必須遵守伊斯蘭教的通行規則,如禮拜殿的朝向必須面東,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麥加的方向做禮拜,就是面向西方;禮拜殿..閱讀全文→

    藏式寺廟-宗教建筑

    藏式寺廟的特點是因山而建,依山就勢,呈錯落參差的布局,不強調軸線,而以空間構圖的自由均衡為原則,往往形成突出的輪廓外觀。建筑物多為平頂建筑,石墻小窗。外墻有明顯的收分,并粉刷成白色。墻頂以藏族特..閱讀全文→

    藏傳佛教建筑-宗教建筑

    清初藏傳佛教(即黃教,俗稱喇嘛教)不僅在西藏,而且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地廣泛流傳,影響很大。因當時藏傳佛教是全民族信仰,而且在西藏還擁有行政權力,文化教育的職能亦歸屬于寺院,故藏傳佛寺建筑的內容組成..閱讀全文→

    北京碧云寺-寺觀園林

    碧云寺位于海淀區香山東麓。始建于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由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彌(又說阿里吉)舍宅為寺,初名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擴建改庵為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在原來的基礎..閱讀全文→

    日喀則夏魯寺-宗教建筑

    此寺位于日喀則東南,始建于公元1040年。元代,夏魯是西藏十三“萬戶”之一。公元1320年,夏魯萬戶長迎請喇嘛教著名僧人布頓·仁欽珠主持寺務,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元帝對此給予了大量資助,并頒賜金銀佛..閱讀全文→

    清代宗教建筑-宗教建筑

    清代宗教建筑中以藏傳佛教建筑為重點,占有主流地位,在藝術創造方面有不少的新鮮經驗。其他宗教建筑同樣有著某種發展與提高,如道教、伊斯蘭教、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等宗教建筑。 111月 閱讀全文→

    東漢佛寺-宗教建筑

    東漢初在洛陽創建的白馬寺是印度形式,以塔為主體。到西晉時,洛陽已建有寺廟四十二所。 佛寺最初以塔為中心,佛像設在塔中。但佛塔狹小,中間又有剎柱,佛像只能四面安設,不能居中,不夠威嚴莊重,像的大..閱讀全文→

    祭壇和祠廟-宗教建筑

    祭壇 祭壇類建筑采用“不屋而壇,當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因此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之神時,采用祭壇形式。壇的大孝高低、層數、形狀等,隨所祭之神的不同而加以變化。在壇旁建有齋宮,供帝王齋戒居..閱讀全文→

    隋唐佛寺-宗教建筑

    隋唐佛寺大體可分兩大類,第一類為經國家允許領有寺額的,第二類為坊市鄉村私立的,又稱村佛堂。國家許建領有寺額的至少有三種:第一種為皇帝、皇后自建的,屬最高等級;第二種是國家下令各州建的,如武則天時..閱讀全文→

    承德普寧寺-寺觀園林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武烈河畔,由于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萬平方米。是外八廟中最為完整、壯觀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閱讀全文→

    成都文殊院-寺觀園林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于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閱讀全文→

    新石器時期祭禮建筑:浙江余杭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

    該遺址共分三層,最內為夯筑之紅土臺,南北長約7.7米,東西寬約6米。外以灰土筑圍溝,深0.65~0.85米,寬1.7~2.1米。溝之西、北、南三面又以黃褐色土筑土臺,其寬分別為5.7米、3.1米、4米,臺面鋪礫石。其西、..閱讀全文→

    武當山南巖宮-寺觀園林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明代時,武當山被皇帝敕封為“大岳”、“玄岳”,地位在“五岳”諸山之上。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閱讀全文→

    南禪寺與佛光寺-宗教建筑

    南禪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是一座面闊、進深都是三間的小殿,寬11.75米,深10米,上覆單檐歇山屋項。建筑內部用兩道通進深的梁架,無內柱,室內無天花吊頂,屬于木構架中的廳堂型構架。 ..閱讀全文→

    漢代之佛教建筑-宗教建筑

    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這座寺院的規制全依天竺,但具體情況史文無載。東漢末年,丹陽笮融在徐州建造了一座“浮圖祠”。這座祠由廊、閣圍繞的廣庭及庭中央的浮圖(塔..閱讀全文→

    南北朝佛窟-宗教建筑

    除建佛寺外,南北朝都在石壁上開鑿佛窟。南朝較少,只有南京棲霞山石窟和浙江新昌大佛等;北朝石窟大盛,有涼州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開鑿石窟源..閱讀全文→

    太原晉祠-宗教建筑

    晉祠始建年代不詳,本是為紀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興修農田水利有功而建的祠,稱“唐叔虞祠”,因臨晉水,又稱晉祠,北魏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對晉祠進行了擴建,宋仁宗天圣年間(..閱讀全文→

    四川江油云巖寺飛天藏-宗教建筑

    云巖寺為唐乾符年間(874~879年)敕建,宋代曾一度改為道觀。飛天藏為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造,它是道教用來儲存經典的柜子,外表作成小亭子式,中心有轉軸,可以推其轉動。飛天藏總高近10米,徑7.2米,由藏座..閱讀全文→

    昆明圓通寺-寺觀園林

    圓通寺位于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它始建于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閱讀全文→

    禪定寺-宗教建筑

    禪定寺分東西二寺,是為隋文帝及皇后祈冥福而建,占大興西南角永陽坊全坊及和平坊半坊之地,總面積約97.5公頃。東寺建有高330尺的木塔,為城內最高的木建筑。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時,為了給其母祈福而建..閱讀全文→

    蘇州寒山寺-寺觀園林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臺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閱讀全文→

    峨嵋山報國寺-寺觀園林

    報國寺坐落于峨嵋山麓,是山下的第一座寺廟,峨嵋的進山門戶。該寺建于明萬歷年間,為全山八大名寺之一,寺內正殿原供奉著佛、道、儒三教的代表,曾名“會宗堂”,有“三教會宗”的意思,清康熙帝取佛門“報國..閱讀全文→

    薊縣獨樂寺山門、觀音閣-宗教建筑

    薊縣獨樂寺重建于遼統和二年(984年),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屋頂為五脊四坡形,也稱為四阿大頂、四注頂,坐落在低矮的臺基上。該建筑柱子有生起和側腳,柱上斗拱雄大,出檐深遠如飛翼,屋頂平緩,是遼代繼..閱讀全文→

    北京白云觀-寺觀園林

    白云觀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白云路東側,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道教為中國固有的宗教,奉老子為教主,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其創始人為東漢時期的張道陵。白云觀始建于唐..閱讀全文→

    南北朝佛殿-宗教建筑

    到南北朝時,北朝一些僧徒諂稱皇帝為“當今如來”,鑄造巨大的金銅佛像以象征帝王。這些大像,塔中不能容納,更需要建殿安置,以與其兼有的帝王身分相適應。因此,佛殿在寺中逐漸取得和佛塔并重的地位。重要佛..閱讀全文→

    唐代佛塔-宗教建筑

    唐代仍盛行修建佛塔,除少數例外,一般已不建在佛寺的中心,而建在主院殿前的兩側或主院外的東南、西南方。此外,也大量建造墓塔。塔的形式有單層、多層,其平面有方、圓、六角、八角,構造有木、磚、石不等。..閱讀全文→

    南北朝后期佛寺-宗教建筑

    到南北朝后期,北魏和梁崇佛達到極點。北魏末年僅洛陽一地即有寺一千三百六十一所,全國有寺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梁都建康有寺近五百所,全國有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寺的發展過程是:先把外來形式的天竺堵波..閱讀全文→

    汾陰后土祠-宗教建筑

    古代稱地神為后土,在汾陰立后土廟始于漢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自漢至唐,幾代皇帝都曾親祀后土于汾陰。宋代自景德四年(1007年)起,將祭祀活動升為大祀,并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動工修廟。根據公元11..閱讀全文→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宗教建筑

    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塔高67.31米,平面為八邊形,底層每邊長5.58米,外觀為五層,內部還有四個暗層,共九層。木塔中間為大廳,四周為回廊。柱子按內外兩環布置,由于暗層柱間采用近似桁架的作法,外立面..閱讀全文→

    新石器時期祭禮建筑:遼寧凌源牛河梁女神廟遺址-宗..

    此遺址亦屬紅山文化。廟址為深0.8~1.2米之半穴式樣,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偏西,縱長22米,最大處橫寬8米,由一個多室建筑和一個單室建筑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主室和旁..閱讀全文→

    新石器時期祭禮建筑:內蒙古包頭市阿善遺址原始祭..

    此祭壇由南北軸線對稱布置之十八堆圓錐形石塊組成,全長51米。南端石堆最大,直徑8.8米,殘高2.1米。北端石堆最小,直徑1.1米,高0.2米。中間十六堆直徑1.4~1.6米,高0.35~0.55米,各石堆間距0.8~1米。此組石..閱讀全文→

    九華山祗園寺-寺觀園林

    祗園寺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位于九華街入口處。初建于16世紀中期、明代嘉靖年間,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國八年,重新翻修,后來一再擴建,現在規模是九華山全山寺院之冠。 祗園寺是九華山寺廟中唯一..閱讀全文→

    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

    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

    北京國子監辟雍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


    【】

    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于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后,原明代圣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季康拈緯涫⒀b,安置在書架.. 閱讀全文→


    【】

    九江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 閱讀全文→


    【】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