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吹打樂。俗稱“吹打”。浙江民間吹打樂幾乎遍及全省,但以浙東一帶最豐富,因此,又有“浙東鑼鼓”之稱。其中以奉化、嵊縣最為集中,其特點是鑼鼓樂特別發達;南部溫州、樂清、瑞安、平陽、洞頭等地則以器樂..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因有八首大型套曲而得名,簡稱“八大套”,主要流傳于山西省五臺、定襄、忻縣、原平、崞縣等地。八大套的歷史淵源未見有準確的記載,據老藝人回憶,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間形成,二十世紀初,達到極盛階..閱讀全文→
民間吹打樂。主要流傳于廣東潮、汕地區。潮州鑼鼓的發展與潮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潮劇原名潮音戲,又名白字戲,一般統稱為潮州戲。它的形成與發展,基本上是以宋、元南戲、弋陽系統諸腔為基礎,經過昆腔、漢劇..閱讀全文→
(民族管弦樂曲)朱踐耳創作于1952年。原是大型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中的插曲,由中西混合樂隊演奏,后改為民族管弦樂曲。全曲由三個部分和引子、尾聲組成。在由樂隊合奏的熱烈歡騰的引子后,板胡以明亮的音..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遼寧鼓吹遍布于全省,但以遼南海戰、牛莊、南臺、鞍山以及沈陽等地最為盛行。演奏者多為職業性的“鼓樂班”或“鼓樂房”,受雇于人。半職業性的吹鼓手,從事一部生產勞動。主要應用于民間婚、喪儀式..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跋以姌贰痹赋敝莨艠吩娮V的演奏,現在已經逐漸成為潮州民間絲弦、吹管、彈撥等樂器獨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總稱,是潮州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行地域主要是廣東省東南的潮、汕地區諸..閱讀全文→
民間吹打樂。十番鑼鼓簡稱為“十番”或“鑼鼓”,歷史上曾有過“十不閑”、“十樣景”、“鼓吹”等名稱。主要流傳于江南一帶,尤以無錫、蘇州、宜興等地最為著稱。據明·沈德符(1578—1642)所著《萬歷野獲編》所..閱讀全文→
民間吹打樂。道家、僧家稱其為“梵音”;民間鼓樂手叫做“吹打曲”;專業音樂工作音曾稱它為“蘇南吹打”。十番鼓主要流傳于江蘇省南部無錫、蘇州、常熟等地。明朝時余懷(字澹心,1616年生)所著《板橋雜記》中已..閱讀全文→
民間鑼鼓樂、吹打樂。俗稱打路牌子、打家伙。流行于湘西的龍山、永順、保靖及鄂西的來鳳等縣。打溜子樂隊編制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四件打擊樂器組成,加嗩吶演奏的情況比較少。馬鑼又叫小鑼或鉤鑼,發音清..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最初被當地人稱呼為“過潮、“譜子”、“小曲”,是因多演奏戲曲過場音樂和民間器樂小曲而得名。后來在演奏上逐漸地形成了其獨特的旋法、調式和演奏風格特點,作為一個有特色的獨立地方樂種而被外省..閱讀全文→
民間吹打樂。民間稱呼為“細樂”或“樂器”,建國后統稱為“西安鼓樂”。主要流行于陜西省西安地區,尤以西安鄰近終南山麓各縣,如長安縣何家營、周至縣南集資、藍圖等地最為活躍。追溯其歷史淵源,從結構、樂譜..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俗稱“音樂會”、“吹歌會”。主要流傳于冀中定縣、徐水、安國、安平、博野等地,因擅長吹奏民間歌曲,故又有“河北吹歌”之稱。僅據指定縣子位村吹歌會負責人王成奎的回憶,已有六代的家傳吹歌技藝..閱讀全文→
民間弦索樂、絲竹樂。河南大調曲子簡稱河南曲子,原稱河南鼓子曲,是流行于河南各地的一種民間說唱音樂。過去在演唱河南曲子前往往演奏幾支器樂小曲,以后逐步發展為獨立的器樂演奏形式,俗稱“板頭曲”!鞍孱^..閱讀全文→
香港中樂團于1977年由前市政局正式成立,其后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及管理,2001年4月正式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負責運作,是香港目前唯一之職業中樂團。在歷任音樂總監吳大江、關乃忠、石信之及現任音樂總監..閱讀全文→
民間絲竹樂。亦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根據該樂種所使用樂器、獨奏特點、曲牌名稱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它們與唐、宋、元、明時期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目前樂隊演奏所用的幾件主要樂器南琶、二弦、洞簫、三..閱讀全文→
民間鼓吹樂。俗稱“鼓樂”。山東鼓吹樂分布很廣,幾乎遍及全省,其中尤以流傳于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地區的鼓吹樂,是山東鼓吹樂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在我國享有“嗩吶之鄉”的盛譽。據當地鼓吹藝人的..閱讀全文→
祭龍節祭龍儀式的頭兩天,白沙村的男女老少就忙碌起來:準備祭祀用的豬,擔水、捋松針、打柴、扎紙龍,同時還要排練祭龍的歌舞,落實燒火、殺豬、接客等不同分工。祭龍這天,全村農閑,男女長幼,身著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向開闊的祭..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