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絲竹樂。亦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根據該樂種所使用樂器、獨奏特點、曲牌名稱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它們與唐、宋、元、明時期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目前樂隊演奏所用的幾件主要樂器南琶、二弦、洞簫、三弦,與泉州市開元寺大殿斗拱所雕塑的飛天樂伎中,各樂伎所持樂器形制及演奏姿勢基本相同。開元寺建于唐睿宗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明代重修?梢,南曲的演奏形式,至少在明代已在當地流傳。南曲主要流行于閩南晉江、龍溪兩地區,廈門市、臺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南曲的演奏形式分上四管與下四管兩種。上四管中,以洞簫為主奏樂器的叫洞管,以品簫(曲笛)為主奏樂器的叫品管。上四管的樂隊編制:洞簫(或用品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下四管也叫十音,樂隊編制:南噯(中音嗩吶)、琶琵、三弦、二弦,打擊樂器有響盞、狗叫(小鐺鑼)、鐸(木魚)、四寶、聲聲(銅鈴)、扁鼓;莅惨粠杏性畦、銅鐘(乳鑼)、小鈸。以前還用過笙(加用笙時其演奏形式叫做笙管)。上四管比較清雅,適合在室內演奏;下四管比較活潑,演奏上亦較復雜,適合在室外演奏或參與民間行列儀式。
南曲的曲目分指、譜、曲三大部分。
指,亦稱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詞、樂譜和骨(琵琶彈奏指法)三個方面,比較完整。原有三十六大套,后來發展為四十八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如《劉智遠》、《王月英》等。根據故事的情節內容每一套中又可分為若干節,而每一節都是一首獨立的樂曲。指雖有唱詞,但很少演唱,都是用樂器來演奏,目前已衍變為曲目繁多的大型器樂套曲(實際上是由若干首獨立樂曲聯綴而成)。
譜,是有標題的器樂套曲,每一首套曲的樂譜包括工尺譜和骨(演奏技法的標記)兩個方向(沒有唱詞)。原有十三大套,后來發展為十六大套,每套內均包括三至八個曲牌。內容大都描寫四季景色、花鳥昆蟲或駿馬奔馳等情景,最著名的套曲有四套,曲日是《四時景》、《梅花操》、《走馬》 (后稱《八駿馬)、《百鳥歸巢》,一般簡稱為“四、梅、走、歸”。
曲,即散曲,俗稱草曲。它數量最多,流行最廣,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其結構簡短,詞曲活潑,其內容多包括抒情、寫景與敘事之類。曲有《長滾》、《中滾》、《短滾》、《序滾》、《大倍》、《中倍》、《小倍》、《倍工》等多個滾門,各滾門下面又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之下才是曲名。所以一個滾門往往包括有幾十首曲子。因此,曲的數量之豐富和品種多樣,素有“詩山曲!敝婪Q。
南音被譽為“御前清曲”,是在清康熙年間。據《泉南指譜重編》記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六十大壽,“普天同慶”,弦歌畢集。大學士安溪李文貞以南樂沉靜幽雅,馳書征得晉江、南安、惠安、安溪五人進京,合奏于御苑。聲調諧和,康熙帝大悅,授其官職,他們不受?滴醯勰速n以“御前清曲、五少芳賢”;并賜彩傘、宮燈,讓他們榮歸故里。
而今的南音,在閩南家喻戶曉,在臺港澳地區以及華人華僑所在的東南亞各國廣為流傳,被外國專家譽為東方古典藝術珍品,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國人視之為中華民族音樂之根,華夏正聲,盛譽遠遠超越清朝康熙年代。在新的世紀,南音人正發揚南音的優良傳統,在藝術上加以創新,在品格上加以光大?梢韵嘈,南音這朵中華民族的瑰麗奇葩,將越開越鮮艷,越來越芳馨。
  200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