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泰吉”是彝語!按椤币馐侨,“泰”意是變化,“吉”意是游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或“人類變化的戲”,簡稱“變人戲”。 “撮泰吉”是一種十分奇特的戲劇形式,在..閱讀全文→
圖一 “馬燈”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在元宵燈節期間民間驅除疫鬼的儺祭活動。其淵源可追溯至《詩經》所記載的“祃祭”,即出師前祈禱勝利的“出師祭”。 “馬燈”活動?.閱讀全文→
16世紀初,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作《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蔽鞔ü嗫谏,即清源妙道真君,原指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李冰,后衍化為李冰次子,俗稱灌口二郎。由于官府的利用與宗教的..閱讀全文→
中國歷史上,稱藥王的人有好幾位:漢代的華陀,明代的李時珍,春秋戰國時代宋國的扁鵲?墒,四川儺壇中所指的藥王是生于隋朝、主要生活于唐朝的濟世名醫孫思邈。傳說,唐王李世民在一次戰爭中,打了..閱讀全文→
四川不少地區的儺壇,供奉川主、土主、藥王(合稱“三圣”)為壇神。所設之壇,也稱“三圣壇”。至于“三圣為誰?傳說甚多! “川主”,即習稱的“灌口神”或“灌口二郎”。一說是秦朝蜀太守李冰..閱讀全文→
河北固始“捉黃鬼” 河北武安固義村春節期間舉行的大型社火,是目前黃河流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參予人數最多、文化意蘊最深厚的民間節日文化活動。演出日期從農歷..閱讀全文→
在廣東省潮汕地區,有一種叫做“英歌”的化妝歌舞表演,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英歌又有秧歌、鶯歌、因歌等多種寫法,它的來源應是北方秧歌。據說英歌取材于梁山泊的一批好漢為拯救罹難的宋江,化裝成跳舞隊伍..閱讀全文→
1899年,敦煌發現了藏經洞,清理出大量古代遺卷,有關儺事活動的有兩種:《還京樂》和《兒郎偉》,直接記錄了唐宋時期西北邊陲豐富多彩的儺事活動。 《還京樂》是敦煌儺歌的曲調,其唱詞只留下一首,是前蘇聯收..閱讀全文→
北京雍和宮“跳布札”俗名“打鬼”,每年農歷元月二十九日演出,三十日“繞寺”!堆嗑q時記》說:“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異,是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拔除不祥也! “跳布札”源出于西藏藏族的..閱讀全文→
土主,四川壁山縣人,是主管田蠶、五谷,驅趕蟲蝗、瘟疫的田土保護神。如陽戲“出土主”一折中,土主自稱:“吾是四川壁山土主神,主持澤吉宴臨。紅蓮愿信皆圓滿,田蠶五谷足豐登!庇终f,土主原是壁..閱讀全文→
在蕪湖市老城區夫子廟西的儒林街,現今55號的深宅大門的西墻上,鑲嵌有一塊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碑。碑全高約150厘米,寬約42厘米。碑的上部約高27厘米,刻有太極八卦圖。下部除邊框外,中間刻有..閱讀全文→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麥地鄉峨足村,流傳著一種奇異的裸體儺彝,當地村民稱之為“余莫拉格舍”,意為畫大豹子花紋,或稱裸體畫身豹子舞。它與該縣小麥地沖村的圖騰儺舞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都是..閱讀全文→
藏傳佛教寺院在舉行“祈愿大法會”的宗教儀式中跳“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稱為“打鬼”。這種宗教儀式神舞,在儺文化研究分類上,曲六乙教授稱其..閱讀全文→
安徽蕪湖市東梁山跳荷花·兩荷花、三神面具 東梁村流傳一個傳說:有一個大神受姜子牙封神后返回仙府,路過和州遺失寶物一件。五百年后算知該寶當現于世,派員前往..閱讀全文→
“呼圖克沁”又叫“好德格沁”,譯成漢語,前一種稱謂是“祝福、求子”,后一種稱謂是“丑角”的意思。一個以內容命名,一個以行當角色命名,兩種稱謂并存。但實際演出似與丑角無關。 “呼圖克沁”..閱讀全文→
“跳虎神”是居住于東北地區八旗漢軍(通稱漢軍旗人)之民間祭祀“燒香”儀式中的一個儀節,又稱“虎鬧家堂”。 早年,在漢軍旗人供奉的宗譜上繪有五位家堂神,即虎神、火神、眼光娘娘、五道老爺及大將王君..閱讀全文→
青海省土族聚居的民和縣三川地區,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民眾“納頓”會。這種民俗活動,是三川土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也是延續至今的一種軍事部族時期的祭祀儀式。 ..閱讀全文→
宮廷特設的專職驅疫趕鬼的軍官方相氏,是宮廷儺禮的主角。他頭上頂著熊皮,再從肩部披下。熊皮的頭部裝著四只金黃的眼睛,穿著褐色的上衣和紅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別揮舞著盾和戈,率120名“罪隸”,狂呼狂叫地在宮中..閱讀全文→
江西樂安縣現存3種不同風格的儺舞:流坑村的“玩喜”、羅山村的“戲頭鼓”和東湖村的“滾儺神”。東湖村位于縣城南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已建儺神廟,奉祀“西川啟教清源妙道真君”為儺神。有18個面具,..閱讀全文→
相傳明末葉村時遭匪劫,村民避難解院寺;莅卜◣熉噬娮o民,遭匪殺害。匪平后,瘟疫又起,村民思念惠安法師,元宵節表演《打羅漢》以示紀念并祈佑平安。 1995年閏八月曾舉行此表演儀式,賽會..閱讀全文→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泰鄉的一些村寨,在春節期間有一種“磨過”的儺俗活動。先是全寨村民聚于蘆笙堂,跳“踩堂舞”,吹蘆笙,然后進入祭常祭場設在己枯干的水塘邊,稱為龍潭。這水塘在本寨初建時,泉水泓泓,..閱讀全文→
關于“和合”來歷有多種說法:1、中國神話中象征夫妻相愛的喜神。舊時婚禮掛和合畫像為篷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合好之意。2、唐代傳說的萬回高僧,民間稱其萬里尋兄。宋代杭州臘祭萬回哥哥,其像..閱讀全文→
信仰本民族的巫師,是黔東北少數民族的一個特點,土家族的巫師叫土老師,清朝“改土歸流”前,土老師依附于土官土司制度,權力很大,舉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許愿、還愿(或稱“解錢”、“搖寶寶”)、婚..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