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 首頁 -> 傳統文化 -> 傳統儺戲文化

    傳統儺戲文化

    “儺(nuo)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其表層目的是驅鬼逐疫、除災呈祥,而內涵則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富民強和天下太平。目前,它仍活躍或殘存于漢族和20多個少數民族的廣大地區,涉及到二十四五個省、自治區

    貴州威寧彝族“撮泰吉”(變人戲)

    “撮泰吉”是彝語!按椤币馐侨,“泰”意是變化,“吉”意是游戲、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或“人類變化的戲”,簡稱“變人戲”。 “撮泰吉”是一種十分奇特的戲劇形式,在..閱讀全文→

    安徽蕪湖市的“馬燈”

    圖一 “馬燈”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在元宵燈節期間民間驅除疫鬼的儺祭活動。其淵源可追溯至《詩經》所記載的“祃祭”,即出師前祈禱勝利的“出師祭”。 “馬燈”活動?.閱讀全文→

    貴州德江儺堂戲

    德江縣是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的“儺戲之鄉”。根據德江縣民委統計,全縣現有儺堂戲班131壇,掌壇師103人,土老師(巫師、藝人)641人。 德江儺堂戲演出程序為為開壇、開洞、閉壇。開洞和閉壇為酬請神和..閱讀全文→

    江西南豐儺神與宜黃戲神

    16世紀初,明代戲劇家湯顯祖作《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說:“予聞清源,西川灌口神也!蔽鞔ü嗫谏,即清源妙道真君,原指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守李冰,后衍化為李冰次子,俗稱灌口二郎。由于官府的利用與宗教的..閱讀全文→

    四川儺壇“三圣”之三——藥王

    中國歷史上,稱藥王的人有好幾位:漢代的華陀,明代的李時珍,春秋戰國時代宋國的扁鵲?墒,四川儺壇中所指的藥王是生于隋朝、主要生活于唐朝的濟世名醫孫思邈。傳說,唐王李世民在一次戰爭中,打了..閱讀全文→

    四川儺壇“三圣”之一——川主

    四川不少地區的儺壇,供奉川主、土主、藥王(合稱“三圣”)為壇神。所設之壇,也稱“三圣壇”。至于“三圣為誰?傳說甚多! “川主”,即習稱的“灌口神”或“灌口二郎”。一說是秦朝蜀太守李冰..閱讀全文→

    儺儺送絲蠶

    在四川民間儺戲里,有一出《送絲蠶》的劇目。劇中主角儺儺面戴一個沒有下巴的面具,在土地與春宮陪同下,挨家挨戶送絲蠶賀春,祈祝人們四季興旺,家境富強?墒,儺儺為什么沒有下巴?為什么要挨家挨戶送絲蠶..閱讀全文→

    儺與巫

    儺在自己的漫長歷史里,與巫結下不解之緣。一部儺文化的發展史,也是儺與巫時而繁密結合,時而分道揚鏢的歷史。如周代將儺納入“禮”,儺與巫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如“大儺”中的方相氏是下級軍官,不是..閱讀全文→

    上甲微創建禓五祀

    據《山海經》記載,夏朝帝泄十二年,在華北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商族首領亥,趕著牛群去有易國(地當今河北易水流域),有淫穢不軌之事,被有易國王綿臣殺死。亥的兒子微,“假師千河伯,以伐有易”。最后..閱讀全文→

    荊楚臘八菩薩儺

    梁朝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并擊細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敝鹨,就是驅儺。我們稱它“荊楚儺舞”。胡頭和金剛力士,都是佛教特點,臘八也是佛教節日?梢,這是..閱讀全文→

    儺壇與民間道教

    儺壇符箓 道教作為我國本土宗教,在民間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和滲透力。道教巫術與方術的淵源以及道教對民間信仰的開放性,使貴州道教沾染了濃烈的巫風儺俗。為了生存與發..閱讀全文→

    江西萍鄉儺的儺舞

    儺舞,萍鄉俗稱“仰儺神”(仰,方言為舞跳之意),“耍儺神”、“耍儺案”、“蹍儺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須踩在鑼點上而稱為“踩儺”、“踩儺案”。 萍鄉儺舞一直沿襲“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戶”所..閱讀全文→

    河北武安的《捉黃鬼》

    河北固始“捉黃鬼” 河北武安固義村春節期間舉行的大型社火,是目前黃河流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參予人數最多、文化意蘊最深厚的民間節日文化活動。演出日期從農歷..閱讀全文→

    廣東潮汕“英歌”與閩南“宋江陣”

    在廣東省潮汕地區,有一種叫做“英歌”的化妝歌舞表演,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英歌又有秧歌、鶯歌、因歌等多種寫法,它的來源應是北方秧歌。據說英歌取材于梁山泊的一批好漢為拯救罹難的宋江,化裝成跳舞隊伍..閱讀全文→

    敦煌儺歌《還京樂》與《兒郎偉》

    1899年,敦煌發現了藏經洞,清理出大量古代遺卷,有關儺事活動的有兩種:《還京樂》和《兒郎偉》,直接記錄了唐宋時期西北邊陲豐富多彩的儺事活動。 《還京樂》是敦煌儺歌的曲調,其唱詞只留下一首,是前蘇聯收..閱讀全文→

    北京雍和宮的“跳布札”

    北京雍和宮“跳布札”俗名“打鬼”,每年農歷元月二十九日演出,三十日“繞寺”!堆嗑q時記》說:“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異,是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拔除不祥也! “跳布札”源出于西藏藏族的..閱讀全文→

    貴池儺戲的演出習俗

    貴池儺戲在演出期間有隆重的祭祀儀典和風俗習慣。 一.迎送儺神: 儺戲面具(臉子)被視為儺神,每逢正月搬演儺戲啟用臉子時,都要舉行隆重的迎送儺神儀式。 1.迎神下架:正月初六夜,由..閱讀全文→

    關公也是儺神

    關公,名羽字云長,山西人士。原系一員武將,因與劉備、張飛結拜,匡扶漢室江山,戰功卓絕,官封漢壽寧候、官高爵顯。后歷代帝王敬他“義薄云天”,累累加封,稱帝、稱圣,顯赫無比。在四川,雖說關羽..閱讀全文→

    四川儺壇“三圣”之二——土主

    土主,四川壁山縣人,是主管田蠶、五谷,驅趕蟲蝗、瘟疫的田土保護神。如陽戲“出土主”一折中,土主自稱:“吾是四川壁山土主神,主持澤吉宴臨。紅蓮愿信皆圓滿,田蠶五谷足豐登!庇终f,土主原是壁..閱讀全文→

    安徽蕪湖市的“泰山石敢當”

    在蕪湖市老城區夫子廟西的儒林街,現今55號的深宅大門的西墻上,鑲嵌有一塊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碑。碑全高約150厘米,寬約42厘米。碑的上部約高27厘米,刻有太極八卦圖。下部除邊框外,中間刻有..閱讀全文→

    儺公儺婆的傳說

    在儺儀的神壇上,供奉最為普遍、并且來自神話傳說的是始祖神,儺公和儺婆(或儺公、儺娘),他們是儺俗信仰中至高無上、最具威望的儺神。 相傳,儺公、儺婆原系兄妹二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天下發大..閱讀全文→

    云南彝族儺舞“余莫拉格舍”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麥地鄉峨足村,流傳著一種奇異的裸體儺彝,當地村民稱之為“余莫拉格舍”,意為畫大豹子花紋,或稱裸體畫身豹子舞。它與該縣小麥地沖村的圖騰儺舞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都是..閱讀全文→

    手舞足蹈話儺壇

    儀式是構成信仰與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信仰意識與宗教意識的行為表現,外化特征。因此,神圣的禮儀是一種信徒們用來溝通人鬼神之間關系規范化的行為模式,以進行各種崇拜活動。儀式借助符號的象征手段,以展..閱讀全文→

    青海寺院的儺舞“跳欠”

    藏傳佛教寺院在舉行“祈愿大法會”的宗教儀式中跳“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跳布扎”。在青海叫“跳欠”,在北京百姓稱為“打鬼”。這種宗教儀式神舞,在儺文化研究分類上,曲六乙教授稱其..閱讀全文→

    鄉人儺與“打夜胡”

    我們知道,驅儺有宮廷儺和鄉人儺之分。早在孔子的時代,鄉人儺便有沿門逐疫的特色,即民間化了裝的儺隊挨家挨護為人們驅逐疫鬼!墩撜Z》記載,孔子曾“朝服立于祚階”,表示對鄉人儺的恭敬。 無論宮廷儺或鄉人..閱讀全文→

    安徽蕪湖市的《跳荷花》

    安徽蕪湖市東梁山跳荷花·兩荷花、三神面具 東梁村流傳一個傳說:有一個大神受姜子牙封神后返回仙府,路過和州遺失寶物一件。五百年后算知該寶當現于世,派員前往..閱讀全文→

    內蒙內蒙古族的“呼圖克沁”

    “呼圖克沁”又叫“好德格沁”,譯成漢語,前一種稱謂是“祝福、求子”,后一種稱謂是“丑角”的意思。一個以內容命名,一個以行當角色命名,兩種稱謂并存。但實際演出似與丑角無關。 “呼圖克沁”..閱讀全文→

    千古之謎“十二獸”

    上古的儺,簡單而又粗獷,保持著濃厚的原始群舞特點。進入秦漢時期,由于信仰和藝術活動的新發展,要求儺禮也要有所提高。從秦和西漢的儺禮開始,逐漸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和程序。先是在方相氏和百隸的..閱讀全文→

    江西萍鄉的儺廟

    萍鄉建儺廟的歷史,分別有唐、宋及元代插標為界始建之說。替儺神建廟是萍鄉儺的一大特點。萍鄉儺廟不但數量多,分布廣,而且規模大、布局嚴謹、功能齊全、地方特色濃厚。歷來有“五里一將軍(廟)、十里一儺神..閱讀全文→

    介紹漢軍旗人祭祀儀式——跳虎神

    “跳虎神”是居住于東北地區八旗漢軍(通稱漢軍旗人)之民間祭祀“燒香”儀式中的一個儀節,又稱“虎鬧家堂”。 早年,在漢軍旗人供奉的宗譜上繪有五位家堂神,即虎神、火神、眼光娘娘、五道老爺及大將王君..閱讀全文→

    禮·五禮·儺禮

    中國古代的禮,是一種基本政治制度,關系到社會生活諸多方面。禮從風俗中提煉而來。禮就是法,違禮就是違法。禮又是一種宗教,古代的禮也是由國家組織和管理的宗教活動。所以,中國宗教史常稱其為“國家宗法制宗..閱讀全文→

    漁神耿七公

    舊時,出海的漁船要張貼耿七公的符馬,或供奉其偶像。每逢春秋二季,漁家還要做“七公勝會”,祭祀耿七公。耿七公何所神也?七公名裕德,山東兗州東平縣梁山泊人氏。生于宋大中祥壬子年(1012)三月三..閱讀全文→

    青海三川土族“跳法拉”

    青海省土族聚居的民和縣三川地區,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要舉行規模盛大的民眾“納頓”會。這種民俗活動,是三川土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也是延續至今的一種軍事部族時期的祭祀儀式。 ..閱讀全文→

    貴州福泉陽戲

    福泉陽戲人物“陽戲”是儺戲系統中戲劇表演因素更趨完備的劇種,在西南諸省市農村,現在還常有演出,有的地方還有陽戲劇劇團。民間把儺戲分為“陰戲”和“陽戲”。以酬神和驅..閱讀全文→

    四川蘆山慶壇

    蘆山縣,位于川西雅安地區,史載古為“青衣羌國”。據考,秦代,羌族迫于秦穆公的霸道,從青、甘、陜地區向四川遷徒。其一支“青衣羌”至蘆(山)天(全)寶(興)一帶,建國于蘆山,號“青衣羌國”。羌民自來..閱讀全文→

    古儺“樣板”——周代宮廷儺禮

    宮廷特設的專職驅疫趕鬼的軍官方相氏,是宮廷儺禮的主角。他頭上頂著熊皮,再從肩部披下。熊皮的頭部裝著四只金黃的眼睛,穿著褐色的上衣和紅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別揮舞著盾和戈,率120名“罪隸”,狂呼狂叫地在宮中..閱讀全文→

    江蘇南通童子戲

    南通的巫師叫童子,這可是唐王李世民冊封的。大唐貞觀年間,江淮有五個舉子進京赴考,誤了考期又無回家的銀兩。他們憑就吹拉彈唱的本領,在長安城說唱鄉曲童子書謀生。唐王宣五位舉人金殿獻藝,晨昏相..閱讀全文→

    江西樂安的“滾儺神”

    江西樂安縣現存3種不同風格的儺舞:流坑村的“玩喜”、羅山村的“戲頭鼓”和東湖村的“滾儺神”。東湖村位于縣城南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已建儺神廟,奉祀“西川啟教清源妙道真君”為儺神。有18個面具,..閱讀全文→

    安徽歙縣的《打羅漢》

    相傳明末葉村時遭匪劫,村民避難解院寺;莅卜◣熉噬娮o民,遭匪殺害。匪平后,瘟疫又起,村民思念惠安法師,元宵節表演《打羅漢》以示紀念并祈佑平安。 1995年閏八月曾舉行此表演儀式,賽會..閱讀全文→

    澄江關索戲

    關索戲又稱“玩關索”,僅流傳于云南省澄江縣陽宗鎮小屯村。這里是漢族聚居的村莊,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六都要演唱關索戲,演員都是農民,世代相傳至今。 關索戲表演的是三國蜀漢故事,劇目內容都..閱讀全文→

    ZG儺戲學研究會

    本研究會的性質與建制: 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是由中國民政部批準建立、具有法人資格的全國性民間學術團體。本研究會成立于1988年,會員300余位學者遍及全國28個盛市、自治區。 本研究會下設: ..閱讀全文→

    屯堡文化與軍儺地戲

    安順漢族屯堡人,以其勤勞和聰明能干,在貴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屯堡文化”,為古代漢民族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圖像。 在貴州腹地,以安順為軸射中心,包括普定、平壩、鎮寧、紫云、清鎮..閱讀全文→

    四川蒼溪慶壇

    蒼溪儺絲公 蒼溪儺絲婆蒼溪縣位于四川北部山區,是巴人先民貢人的故鄉,又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老根據地。1934年,徐向前率紅軍,即在此建立蘇維..閱讀全文→

    江西萍鄉儺的儺面具

    江西萍鄉,普遍流傳著關于“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制。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F民間流傳著“大安里的皇帝——輪流做”的歇后語,是指五個儺隊為爭最后一個銅面具..閱讀全文→

    廣西苗族的“磨過”與“芒蒿”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泰鄉的一些村寨,在春節期間有一種“磨過”的儺俗活動。先是全寨村民聚于蘆笙堂,跳“踩堂舞”,吹蘆笙,然后進入祭常祭場設在己枯干的水塘邊,稱為龍潭。這水塘在本寨初建時,泉水泓泓,..閱讀全文→

    江西南豐的“和合舞”

    關于“和合”來歷有多種說法:1、中國神話中象征夫妻相愛的喜神。舊時婚禮掛和合畫像為篷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合好之意。2、唐代傳說的萬回高僧,民間稱其萬里尋兄。宋代杭州臘祭萬回哥哥,其像..閱讀全文→

    葫蘆崇拜

    我國西南、中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至今仍流傳著葫蘆神話,這些神話總是同洪水神話融合在一起。如佤族神話說,在洪荒年代,天水相連。大水漂來一只載有葫蘆的小船。一頭饑餓的黃牛將它添破,一些葫蘆籽落入大海,..閱讀全文→

    儺神與戲神

    我國各地有數不清的儺神,也有數不清的戲神。稍稍辨認就可以發現,儺神和戲神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民間普遍稱唐明皇為戲神,但早在明代,湖北蘄州的儺隊,就抬著唐明皇的神像四方游走,可見唐明..閱讀全文→

    沖儺還愿,一種欲望的儀式戲劇

    信仰本民族的巫師,是黔東北少數民族的一個特點,土家族的巫師叫土老師,清朝“改土歸流”前,土老師依附于土官土司制度,權力很大,舉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許愿、還愿(或稱“解錢”、“搖寶寶”)、婚..閱讀全文→

    云南彝族“跳虎節”

    虎是彝族部落社會時期“羅羅”部落的圖騰。明代陳繼儒《虎薈》卷三載:“羅羅——云南蠻人,呼虎為羅羅,老則化虎!鼻宕∧觊g的《南安州志》載: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羅羅每年正月過虎節,村民化裝..閱讀全文→

    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

    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

    北京國子監辟雍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


    【】

    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于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后,原明代圣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季康拈緯涫⒀b,安置在書架.. 閱讀全文→


    【】

    九江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 閱讀全文→


    【】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