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廟會文化:》廟會小吃-廟會小吃

    廟會小吃-廟會小吃


    廟會是各種小吃最集中的地點,各種烹飪方法制作出的食品一應俱全。廟會;小吃;北京廟會小吃廟會小吃廟會小吃

    說起小吃,人們都熟悉又喜愛,它是相對于正餐的一種隨意式的吃食,有固定的經營鋪店,也有流動的推車挑擔的游商。廟會是各種小吃最集中的地點,煎、炒、烹、炸、蒸、煮、燜、烤,各種烹飪方法制作的百種冷、熱、生、熟食品,色、香、味俱全,食肆之問各種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加上翻炒聲叮當作響,幌匾裝飾和工具食器各異,令人在遍嘗美味之時,還大飽了耳福和眼福。

    在各種廟會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和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還有傳自宮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則匯集了南北各地的風味,創新之作層出不窮。在地壇廟會和龍潭湖廟會上,特辟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當今有代表性的全國各地小吃,其中較為重要的一些品類有:

    (1)北京傳統小吃

    19世紀末,民間畫工繪制的風俗圖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湯、豆腐腦、涼粉、糖瓜、糖餅、吊爐燒餅、豌豆糕、煎餅、烤白薯等等。這些常見的街頭食攤,廟會期間皆有售賣。北京的小吃不僅品種豐富,也很講究文化韻味,味幾要地道,料要真鮮,做工講究。雖是小吃也講究個味出何處,門戶字號。比如“愛窩窩”,原是昔日的宮廷甜食,本叫“御愛窩窩”,傳到民間遂簡稱“愛窩窩”。傳自宮廷的小吃還有“小窩頭”、宮廷奶酪等。北京小吃有相當多的品種歷史悠久,像人們常見的“切糕”,早在元代14世紀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就有記載:“街市蒸作面糕,有以黃米作棗糕者,多至二三升米作一團,徐而切破,稱斤兩而賣之!倍竦那懈馑迷吓c制法依然如當年所記。小吃的字號也如同名吃一樣十分受重視,如吃餛飩,則有東華門的“餛飩侯”,制作最為講究;吃茶湯,則有天橋“茶湯李記”最有名氣,幾代不衰;白水羊頭以虎坊橋“李記白水羊頭”(創始人為馬玉昆,已經營六代之久)最為出名;煎餅以天橋市場的最好:同族的清真小吃則以城南牛街的最純正。

    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將小吃分為蒸煮類、炸烤類、粘食類、粥羹類、肉食類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蜂糕、燒麥、千層餅、小窩頭、炸糕、焦圈、蜜三刀、炸卷果、京東肉餅、灌腸、糖火燒、蘿卜絲餅、豌豆黃、驢打滾、八寶飯、山藥糕、豆汁、茶湯、杏仁茶、元寶餛飩、油茶、白湯雜碎、鹵煮火燒、爆肚、炒肝、燉吊子,等等。

    (2)地方小吃

    現在的廟會上的小吃,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除了本地特有的地區性風味外,一些小吃因流傳地域的擴大,已成為具有全國性的風味食品,在北京的廟會上,我們常能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如烤羊肉串(源自新疆)、菠蘿飯(云南)、朝鮮燒烤、寧波湯團、過橋米線(云南)、福州魚圓、擔擔面(四川)、酸辣粉(四川)、云南西雙版納竹筒飯、烤魚、山東煎餅、羊羯子、炒疙瘩、炸臭豆腐、炒河粉(廣東)等等。隨著生活的變化,小吃的品種不斷更新,如過去的茶湯新增添了奶油、巧克力、草莓等多種口味;油茶系列多了諸如橘子、菠蘿、椰子、蓮藕、黑芝麻等品種。越來越多的洋味食品也加入到小吃的行列,如韓國燒烤、比薩餅、印度拋餅、奶酪等等。

    小吃雖“小”,但是,樣樣都有“意”和“味”,每樣都有其來歷,是中國積淀深厚的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北京廟會的八款經典小吃

    豆汁:有人說,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實喜歡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貧富。舊時,有穿戴體統者,如果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就會被人恥笑,但在攤上喝豆汁則不足為恥。賣豆汁的照例是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上,就地熬熟。前邊設個長條案,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一個放辣咸菜;一個放蘿卜干;一個放芝麻醬燒餅、“馬蹄”(此系另一種形式的燒餅,狀如馬蹄,故名。有椒鹽馬蹄、兩層皮的水馬蹄之分);一個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鋪著雪白桌布,掛著藍布圍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記豆汁”字樣。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里邊有座兒哪!”

    扒糕、涼粉:扒糕是用蕎麥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圓坨,如燒餅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鎮著;冬天則放在爐鐺上,加油炒熱,謂之熱炒扒糕。夏天賣扒糕的多是與涼粉一起賣,有粉塊、粉皮、還有小撥魚兒。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該盆系扁圓形,直徑二尺,深不足半尺)。與賣灌腸、豆汁的一樣,搭棚設座。案上擺著佐料罐:用花椒油□過的醬油、芝麻醬、醋、蒜汁、芥茉、辣椒油、□胡蘿卜絲等。等到有顧客來吃時,才臨時著上這些調料。經營者僅一、二人,不停地吆喚:“筋道的扒糕,酸辣的涼粉啦,請吧您哪!”

    灌腸: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門橋華安居、福興居所賣,質量甚精。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淀粉點上紅□,作成腸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澆上蒜汁鹽水,用竹簽扎著吃。

    茶湯、油茶:茶湯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紅糖,用滾開的水一沖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滾開的水一沖。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八寶”之說。其實就是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別有風味。經營此業的多兼營“藕粉”。

    豆面糕:又名“驢打滾兒”,早年從鄉下傳進城里。是粘糕的一種。其做法是將黃粘米面蒸熟后,攤開□平,撒上熟豆面和紅糖,然后卷起來一切,狀如螺絲轉兒。還有的用豆沙或紅糖包成像雞蛋大小的團子,滾上炒豆面。放在小碟里,有的還澆上“糖稀”。吆喚道:“豆面糕來,要糖錢!”“滾糖的驢打滾啦”!在廟會上經營此業的多系回民,只用一輛手推車,車上的銅活擦的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徠生意。

     

    點擊搜索與:廟會;小吃;北京相關的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