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書院《百家姓》講座現場
12月21日,由騰訊文化《騰訊書院》與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講壇》共同推出的2013年終特別策劃《百家姓-全球華人姓氏尋根》在首都圖書館舉辦啟動儀式,在新年之際通過系列活動,與全球華人共度文化年、尋根年、團圓年。著名學者錢文忠現場講述《百家姓》,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極重要地位的姓氏文化為切入點,書寫一部中華文明的血脈史。
除夕不放假:豐富的年節文化漸失內涵,有退化為“吃文化”的危險
《百家姓——全球華人姓氏尋根》即日在騰訊網文化頻道向網友征集姓氏故事,通過騰訊微博發布話題#百家姓尋根#即可上傳,其中最精彩的23個姓氏故事將被拍攝成短視頻,在春節期間于央視百家講壇《百家姓》23集專題節目中播出。
對于網友的姓氏故事,錢文忠非常期待,“馬上就要過年了,除了吃團圓飯及給長輩孝敬禮物禮金以外,我覺得在春節聽長輩講家族姓氏故事,應該成為新年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傳統中,過年要掛祖輩的畫像,兒孫磕頭上供。家中長輩給孩子介紹這是幾世祖,有哪些功德,有哪些美名,留下哪些教訓,過完年再把這個影象好好地收藏起來。過去有非常豐富的年節文化,如今卻一步步抽離掉文化實質,現在中國人過年就只剩下吃的文化,這是一種退化,F在我們如何讓它重新豐富起來,把文化內涵注入進去?我覺得大家可以圍坐在長輩身邊,錄音筆一放,聽長輩講講自己的姓氏故事和家族的記憶故事!
今年除夕不放假,錢文忠從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對此安排有不同見解,“我們現在對傳統是越來越淡漠,還有比除夕重要的節日嗎?我們好多人連節假日都沒有分清楚,星期六、星期天是假日。清明、中秋、除夕、春節、正月十五、重陽、國慶這是節日。節日通常也放假,但和假日是不一樣的,節日有更深的文化內涵,千萬不要把春節當假日過!
姓氏尋根:是搶救,而不是弘揚
錢文忠
對于《騰訊書院》與《百家講壇》推出的“全球華人姓氏尋根”的計劃,錢文忠教授說:“我們不能樂觀,這是一種搶救的呼吁,而別說它是弘揚傳播!卞X文忠教授面向現場觀眾做了調查,大多數人知道自己祖父的名字,知道曾祖父名字的人不超過5%,而知道母親名字的人達100%。錢文忠說,“我相信,90%甚至95%以上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高祖父名字,還有什么傳統可言呢。而在座各位都知道自己母親的名字,這其實是違反傳統的。按照中國傳統,女性的名字只有自己的父母知道,結婚時換帖后,公公、婆婆、和丈夫知道,而自己的子女后輩是不能知道的。如果母親還在世的話,子女是不應該知道母親名字的,只有在母親百年以后,為了給她寫碑傳才能知道?梢,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樂觀!
錢文忠還指出,“大家族”是中國文化主要的體現形式,是中國文化存在、延續、發展、變異、壯大的最重要的土壤,而現在“大家族”的漸漸稀少,導致我們傳統文化從最根本層面出現了問題,比如現在的孩子只會叫叔叔阿姨,不知道比自己父親年長的必須叫伯伯,比自己父親小的才叫叔叔。而阿姨里面還分姨媽、舅媽、表舅媽。
不識祖宗,成為精神和文化上的“孤兒”
在《百家講壇》主講《百家姓》第一部時,錢文忠發現中國的姓氏面臨著一種巨大的危機和挑戰,他列舉了姓氏尋根的三個危險:
第一個危險來自族譜的斷代。首先是歷史上改姓、換姓、合并姓、分流姓,這些原來本有很清楚的記載,過去修譜是60年或30年一修。中國絕大部分姓氏家族的譜是在清朝晚期修過一次,往后30年,開始全面抗戰,家譜被毀的干凈徹底。所以很多人的姓氏的家族記憶是停留在清朝晚期,隔了四代人,往上是哪個直系祖宗對不上號。
第二個危險來自戶籍登記。因為中國剛剛結束百年戰亂,多數人還是不認識字甚至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再加之口音等誤讀誤聽原因,“搞亂了很多姓。比如“傅”和“付”,“閻”和“閆”,“於”和“于”,“蕭”和“肖”,本來是沒有關系的兩個姓,大多數前者被登記為后者,以為后者是同一個姓氏的簡寫。在歷史上“蕭”是大姓, 而古代“肖”姓極為罕見,歷代史書都很少見到,甚至連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見到“肖”姓,但現在“肖”姓人口遠遠超過“蕭”姓,就是因為誤以為此“肖”是彼“蕭”的簡化字而造成的。
第三個危險來自一種社會流行風潮,將父母的姓氏結合起來出現好多“復姓”,比如錢家兒子娶了于家的獨生女,于家不同意后代姓“錢”,要求把“于”也加上,就出現了復姓“錢于”。我們的姓氏開始快速紊亂,連帶造成記憶、傳統、文化的紊亂和喪失。
“如果我們每個人連自己的家族的故事都不清楚,你怎么能夠指望整個民族能夠記住自己的民族歷史呢?”錢文忠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孤兒,那么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否也是孤兒?是一種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孤兒!
百家姓打破地域歧視:不要瞧不起外地人
錢文忠教授進一步指出:他之所以在《百家講壇》解讀《百家姓》,還是為突出中華一家的觀念,如今中國14億人口,數以千計的姓氏,往上古推都源于最早的20多個姓,并且幾千年來民族融合,家族通婚,姓氏的分合變改,都讓我們的血脈早已交融一體了。錢文忠稱,“我們的血緣是通的,千萬不要瞧不起別的民族,不要瞧不起所謂的外地人和鄉下人。誰都是鄉下人,只不過早幾代把腿上的泥巴洗干凈了進城。大城市不要有莫名的優越感,瞧不起外地人是沒文化的表現,大家都是同根同源,是從同一個地方遷過來的,不要有狹隘的心態,你是哪里人,我是哪里人,我瞧不起你,你瞧不起我。所以《百家姓》中其實包含這樣一種關懷——大家都親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