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民歌文化:》聯合國組織搶救ZG民歌

    聯合國組織搶救ZG民歌


    聯合國組織搶救中國民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協搶救西部民歌見成效

    “上起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時難,摘不到手里也枉然……”來自甘肅省永靖縣的民歌手李貴州用他那高亢的聲音演唱了《上起高山望平川》,讓在場的人們如同在高崗之上,臨風抒懷。壯族、裕固族的歌手覃九宏和阿吉思也不相讓,分別演唱了散發著民族文化芬芳的歌曲。3月16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和中國民協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歌保護行動”成果新聞發布會似乎更像一場演唱會。來參加會議的人們都被那美妙的歌聲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國文聯副主席李牧、中國民協副主席白庚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代表青島泰之、文化部外聯局局長助理王燕生、日本駐中國大使館代表井出敬二等參加了新聞發布會。

    民歌是各民族人民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的藝術和情感交流形式,唱民歌不單純是娛樂,也有教化、說理、文化傳承在里面,民歌在民族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李牧說,民族歌曲是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我國文化來講,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到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迫切性,進一步認清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意義,積極把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引向深入,讓我們在多年以后,依然能聽到動聽美妙的歌曲,依然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青島泰之說,音樂一直以來都是展現文化多樣性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音樂還是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節奏及其特點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

    民歌是千百年來口耳相傳的藝術形式,它的狀況如何決定著它的存亡,隨著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民歌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改變,因此,對民歌的保護和搶救就顯得尤為迫切。據此次民歌考察活動有關人士介紹,在廣西,會唱傳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以廣西巴根屯為例,會唱傳統民歌的只有11人,而能唱全的不足3人。甘肅省永靖縣政協主席馬永清說,青海、甘肅兩省少數民族除了花兒的傳統演唱方式和演唱環境保存得比較完整外,其他傳統民歌的演唱已經沒有了,特別是一些記載著民族歷史的民歌。四川音協表演藝術部主任趙小毅說,在四川的演藝舞臺,民歌的份額正在減少。至于民間,偏遠地區的原生態民歌尚沒有遭到沖擊,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一些距離城市較近的少數民族的民歌正在減少。九寨溝著名的南坪民歌現僅有8人能演唱大多數曲目;羌笛演奏者亦不超過10人;羌族多聲部民歌的演唱者只有數量剛好夠的4人,且年齡最小的都已50多歲。其他地方,如江西、貴州、東北等地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針對民歌正面臨的生存危機,專家們呼吁,要對傳統民歌進行搶救保護。貴州民族學院民族文化系主任龍耀宏說,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要從教育入手,要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生存、傳承和發展的土壤,必須使民族民間文化進入課堂,特別是要在少數民族地區開設相關的課程。云南省文化廳社文處處長張瑛說,應該根據各地、各民族的具體情況,適當地把民歌教育推入當地學校,促進其進一步傳承。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蕭梅說,各民族地區的人們作為各民族音樂的主人,倘若不能以其主體性獲得對自身文化的發言權,那么其音樂的生存和發展就是一句空話。民歌在少數民族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首先要認識到自身的傳承責任,讓民歌繼續在自己的生活中飛揚。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歌進行普查、整理也是一項具體而切實有效的保護舉措。這次“中國少數民族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歌保護行動”就是針對民歌不容樂觀的生存狀態展開的。這次民歌保護考察活動歷時近兩年時間,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談到考察活動的成果時,白庚勝說,這個項目由日本政府資助,由中國民協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組織實施。2002年至2003年間由中國民協,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廣西民協,甘肅省民協,青海省民協以及三省區有關專家組成的考察小組先后奔赴廣西、青海、甘肅的少數民族地區,采訪了10個民族的235名歌手,錄制民歌385首,錄音42小時,錄像57小時,后期制作50分鐘宣傳片和長達420分鐘的民歌精選片?疾旖M對當地少數民族分布、少數民族民歌儲藏、少數民族民歌的流傳方式、歌手的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了解,為豐富和充實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和文獻,也為充分發掘中國民歌文化內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次考察采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力合作,按照科學的田野調查方式,采用現代視聽技術,記錄、整理時采取了民族語言、漢語、英語、國際音標標注和互譯的方式。

    據悉,“中國少數民族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歌保護行動”將持續進行,下一步會對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的民歌進行考察,在適當條件下,還將對東北、西藏等地的民歌進行考察。(余寧/中國藝術報)

     

    民歌保護行動:誰能唱響那往日的歌謠

    “少數民族民歌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眲⒒蹚2002年3月到2003年,參加了由民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組織實施的“中國少數民族民歌保護行動”,很多民歌種類瀕臨失傳的現狀,令她和所有的考察組成員痛心疾首。

    3月16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京通報了這次行動的考察成果!靶袆印笨疾旖M先后對廣西、青海、甘肅三地的眾多少數民族自治縣和鄉鎮村莊進行考察,行程2萬多公里,采訪了侗族、瑤族、壯族等10個民族的235名歌手,錄制民歌385首。

    考察組領隊、民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春香說:“目前的少數民族歌手絕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比如在廣西為我們演唱的67名歌手中,50歲以上的有36位,占了70%以上。巴根屯全屯會唱傳統歌謠的只有11人,其中最突出的3人都在50歲以上,20歲以下的年輕人沒有一個會唱!

    據了解,因為長期不唱或沒有人唱,不少很有價值的傳統歌謠已經逐漸消失。像能與創世古歌《密洛陀》媲美的布努瑤族鼓歌《杠葩眾》,到2001年4月,只剩下7位古稀老人會唱。

    劉春香說:“民歌的失傳緣于少數民族生活方式的變化,民歌賴以生存的環境在變化!

    考察組采訪的一個回族鄉,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縣城打工、買房,他們的子女在縣城上學,孩子們連土語都不會,就別提唱民歌了。劉慧至今對某土族自治縣縣長的話記憶猶新,他說:“我們為什么要教孩子土語?有什么用?別人根本聽不懂。教兩句普通話還能出去打工呢!”

    另外,一些傳統歌謠需要在一定場合、活動中演唱。例如侗族的“月也”,就是以村寨為單位在春節期間互相走訪,曾經十分流行。1958年之后“月也”終止,歌謠也因此消失。而一些儀式歌也因為生活方式改變、儀式簡化甚至消失而不復存在,如布努瑤“不落夫家”婚姻習俗的消失使《送女歌》無處可唱!耙栏钃裼选钡膫鹘y在年輕人中也不再盛行。如今的年輕人不再像前輩一樣用歌聲擇偶,打電話和直接約會更方便,情歌由此逐漸消失。同時,由于文化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唱民歌不再是主要的休閑方式,民歌受到冷落就在所難免。

    劉慧告訴筆者:“經過這次考察,我們發現,一般民歌傳唱、保存現狀較好的地區,是一些比較貧困和封閉的地區!

    如今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歌保護陷入了尷尬:相對開放和富裕地區的民歌失傳嚴重,而相對封閉和貧困地區,雖然目前保護情況較好,但有的貧困地區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生活上,對民歌保護不夠重視,另外一些具備保護意識的貧困地區,又沒有足夠的力量開展這項工作。

    劉春香特別提到了甘肅省永靖縣。永靖縣是個貧困縣,用永靖縣政協副主席馬永清的話說:“經常窮得連工資都發不了!钡怯谰缚h在民歌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政府用有限的財力組織節日文娛活動,比如每年四月初八的“花兒會”。他們還為民歌好手分配工作,李貴洲就是因為民歌唱得出色而成為縣里的一名干部。不過馬永清說:“因為縣里財政有限,一些活動我們都沒辦法舉行!币惨驗樨毨,所以人們文化水平低,李貴洲想收徒弟的愿望也無法實現。

    此次“行動”中,考察組現場錄音、錄像,保存了歌手演唱時的原始風貌,并采用了民族語、漢語、英語、國際音標標注和互譯的方式,便于科學研究和大范圍的交流。

    民歌可以錄音、錄像,但保存下來的依然是凝固的東西,無論后人通過光碟聆聽和觀看到怎樣真實的民歌和演唱場景,它都“不是鮮活的”。而“活魚是要在水中看的”。

    所以,劉春香說:“我們的后期工作還很艱巨。我們計劃今年4月份把采錄的光碟送到采錄地區的中小學校,讓少數民族的孩子知道他們民族的歌謠是這樣動聽,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夠去學、去唱民歌,希望這些資料最終能寫入中小學課本。這也是我們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努力的目標。我們希望人們真正將我們采錄的這些資料當作寶貝去珍視,當然這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支持,不是民協能辦到的!(劉慧嫻/中國青年報)

     

    點擊搜索與:聯合國組織搶救中國民歌相關的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