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男女合演的興起和探索 越劇劇種的發展曾有過三種表演形式:一是小歌班時期的全男班,二是紹興文戲時期的全女班,三是30年代女班興起后至建國前出現的少數劇團男女演員混合演出的劇團。所謂的男女混演,有幾..閱讀全文→
一、復興的開始 十年浩劫給越劇造成了嚴重危害。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尤其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越劇開始復興,迎來第二個春天。 一批在十年內亂中遭受批判和迫害的老藝術家..閱讀全文→
服裝 一、越劇各個時期服裝的樣式和特色。 越劇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書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綢長衫;扮士紳,借用生活中彩緞長袍、扎腳褲、黑緞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廟里的木偶神像蟒..閱讀全文→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對我們國家、民族,對我國的文化藝術,都是一場浩劫。越劇由于女演男的特殊藝術形態,由于大量劇目表現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由于受到周總理的關懷,受到的摧殘更為嚴重。 早在"文革"正式..閱讀全文→
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岙辦起第一個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現,紹興文戲男班和女班并存,同時出現男女混演,越劇史上稱紹興文戲時期。 紹興文戲時期..閱讀全文→
金庭爐峰廟古戲臺 甘霖黃箭坂古戲臺 嵊州古戲臺數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在全國也不多見。它們或隱居在窮鄉僻壤,或靜臥在鄉鎮集市,或湮沒于時代的風雨之中……身上曾記錄著當年的絲竹樂音,記載世..閱讀全文→
越劇的前身,是19世紀后半葉在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這種曲藝活動了50余年,是越劇的孕育時期。 越劇的前身——“落地唱書” “落地唱書”是越劇的前身。它是在“田頭歌唱”的基礎上發展..閱讀全文→
1954年5月,為解決朝鮮停戰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各國記者想通過中國代表團,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發生的變化情況,總理知道后讓代表團為外國記者舉..閱讀全文→
一、越劇的"三改" 1949年建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戲曲藝術開始進入了有計劃、有部署、有重點的改革進程中,越劇也開始了適應新時代的深刻變革。 1950年8月15日至30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在上海召開..閱讀全文→
范派是范瑞娟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歲進“龍鳳舞臺”科班,先學花旦,后改學小生,由于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條件好,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1938年1月來上海后,廣泛吸收各種藝術營養,勤學苦練,練就較為..閱讀全文→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是第一個把魯迅作品搬上戲曲舞臺的人。1946年,一出由《祝!犯木幍脑絼 断榱稚帆@得了眾多進步人士的交口稱贊。為了這臺演出,當年剛剛二十出頭的袁雪芬,也成了國民黨特務眼中的獵..閱讀全文→
浙江越劇團,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坐落于風光秀麗、聞名中外的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是浙江省唯一的越劇男女合演藝術表演團體。 浙江越劇院是全國最早實行男女合演的越劇團。初建于1952年5月。50年代分設一團、二..閱讀全文→
越劇因歷史短,出自本身的諺語、口訣較少,大多從民間和京劇、紹劇方面流傳進來,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千斤念白四兩唱"、"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等等。 現選擇較有自身特點的略記如下: 為口飯,落個難。 臺下..閱讀全文→
背景與改革局限 1942年10月開始的越劇改革,開辟了越劇史上一個新的階段,并對后來越劇的形態、風格確立有深遠影響。在改革中崛起的“新越劇”,無論是劇目、音樂、舞臺形象還是劇團結構、運行機制,都與原來的..閱讀全文→
莊志(1920~2003)一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原名曹永福,曾用名鄭永福,上海市人,生于1920年1月24日。小學教師出身。 莊志1942年2月至6月,在南翔俱樂部當職員,接觸了前來演出的越..閱讀全文→
布景樣式 越劇布景,通過40年代的探索實踐,產生了與表演風格相吻合的各種樣式,為越劇舞美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矗建國以后,越劇藝術創作水平大為提高,舞美設計也更上一層樓,布景的樣式,在寫意、寫實和虛實..閱讀全文→
“青春靚麗譽劇壇,藝技神韻動梨園”。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著名小百花越劇團之一,是我國傳統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翱瓢唷背錾淼男“倩,具有良好的藝術功底和戲曲表演經驗,全國人才濟濟..閱讀全文→
越劇,這個發源于浙江嵊縣一帶農村的地方劇種,自一九0六年正式從說唱走向舞臺,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了新”方針的批引下,更加建康地成長起來,至今,它已被譽為“南國之花”,影響..閱讀全文→
上海解放前夕,社會混亂,人心惶惶。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坐鎮上海。 1949年5月,雪聲劇團正在九星大戲院演出,一天下午,戲院門口突然開來一輛卡車、一輛吉普車,兩個"國軍"走到二樓帳房間高叫:"這..閱讀全文→
邢雪琴(1904~1972)琴師。原名邢延鐘,浙江省嵊縣下南莊人。家貧輟學后,一邊做小販謀生,一邊進"坐唱班"學唱京戲,同時研習絲竹吹打。3年滿師后,即自己組班教唱,或外出坐唱,對京劇旦角與老生唱腔均所熟悉..閱讀全文→
范瑞娟女,一級演員。別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嵊縣黃澤鎮。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1935年4月18日入龍鳳舞臺科班學戲,由黃炳文師傅啟蒙,工小生。翌年春隨班到紹興、寧波、沈家門、諸暨等地演出。19..閱讀全文→
越劇發展史上,抗日戰爭的爆發,成為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在此之前,以男班為主的"紹興文戲"經過藝人們不屈不撓的努力,正處于全盛時期,著名演員集中在上海;女子文戲蓬勃興起,但活動地區主要在浙江,上海雖然也..閱讀全文→
尹桂芳的小生扮相 尹派是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尹桂芳,1919年生于浙江新昌,十歲初進科班學戲,十二歲進入“大華舞臺”,在這個紹興文戲、紹興大班、徽班的“三合班”里,打下文武兩方面的堅實基矗她..閱讀全文→
越劇,因發源于古越之地嵊州(嵊縣)而得名。 “村村有廟有祠堂,廟堂之內有戲臺”,生活在嵊州民間的多才多藝的農民,學詩填詞、善歌能唱者眾多,是越劇藝術的原始創造者。 大約在1851年前后,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閱讀全文→
演不盡的越劇《紅樓夢》 過去,文學界有一個現象:“說不盡的小說《紅樓夢》!睆倪@部小說流傳至今,引來多少人考證、索隱、批注、評說。自蔡元培,到胡適、俞平伯,到周汝昌、馮其庸,到王蒙、劉心武等等,從舊..閱讀全文→
1923年之前,紹興文戲是由清一色的男子扮演,1923年嵊縣王金水和藝人金榮水在嵊縣施家岙村辦起第一個女子科班,這是轟動當時社會的新鮮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朝,至五四運動后,嵊縣與全國一樣掀起新文化運..閱讀全文→
著名越劇演員金采風,擅長青衣。曾主演過《碧玉簪》、《盤夫索夫》、《彩樓記》,《梁!、《西廂記》、《紅樓夢》、《不準出生的人》、《龍江頌》、《三月春潮》、《漢文皇后》……等戲。 金采風的唱腔脫胎於袁..閱讀全文→
袁雪芬女,一級演員。浙江省嵊縣杜山村人,1922年3月26日出生。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學戲,工青衣、閨門旦,兼學紹興大班和徽班的武戲。師傅為紹興文戲男班藝人鮑金龍。滿師后,一度與..閱讀全文→
袁雪芬自40年代初期致力于新越劇改革后,自立規矩不唱堂會。1946年6月,袁雪芬演出《祥林嫂》后,聲名遠揚,其時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抵滬,轉托上海聞人王曉籟代為邀請袁雪芬到她住處去唱"堂會"。 王曉籟是浙江嵊縣..閱讀全文→
1950年夏,以范瑞娟、傅全香領銜的民間職業劇團東山越藝社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越劇演到北京去,讓中央首長看看越劇,讓北京人民看看越劇。因為建國前,越劇的演出主要在江、浙、滬地區,從沒有跨過黃河北上..閱讀全文→
1954年7月,越劇彩色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參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舉行的第八屆國際電影節。范瑞娟也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前往。當《梁山伯與祝英臺》放映后,在各國代表中引起了轟動。他們既為戲中梁山..閱讀全文→
1954年,年已65歲的世界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受到美國麥卡錫主義的迫害,隱居在日內瓦。 當他得知不久前在日內瓦放映過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向中國記者表示想看看這部影片。前來參加日內瓦會議的周恩來..閱讀全文→
呂派是呂瑞英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呂瑞英生于上海,1940年在上海入“四友社”科班學藝。1949年進入東山越藝社,與丁賽君、金采鳳被觀眾美稱為“東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閱讀全文→
嵊州市是越劇的故鄉,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曾經涌現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等一大批越劇表演藝術家。嵊州市越劇團吸取了越劇發源地的充足養分,在藝術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嵊州市越劇團創建于195..閱讀全文→
女,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33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入"四友社"(又稱"四季班")科班拜男班藝人蓋月棠為師,工花旦,學藝3年。1943年起演出于杭、..閱讀全文→
陸派是陸錦花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陸錦花生于上海,13歲人“四季班”學藝,專攻小生。1942年10月入袁雪芬領銜的大來劇場,是越劇改革的第一批參加者之一。1947年自組少壯劇團,1954年進華東實驗越劇團,后轉上..閱讀全文→
小荷暫露尖尖角,水鄉一朵奇葩開,紹興小百花越劇團是一個在改革年代里孕育誕生的新型文藝團體成立于1986年,是一個在改革年代里孕育誕生的新型文藝團體。 幾年來,“紹斜以“團結、務實、拼搏”的團隊精神,以“..閱讀全文→
?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最早見于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钡酵硖茝堊x《宣室志》則已有具體故事: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閱讀全文→
仲美(1917~2005年)舞美設計師。上海戲劇家協會理事、上海舞臺美術學會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原名仲永源,祖籍江蘇省鎮江,1919年7月3日生于湖州雙林鎮。曾在上海工商美術學院學習。 1937年春,進上海..閱讀全文→
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文娟13歲到上海從竺素娥學藝,初學小生,兩年后改旦角,1948年入玉蘭劇團與徐玉蘭搭檔,從此二人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1955年隨團入上海越劇院。王文娟的唱腔,早年曾..閱讀全文→
嵊州風光旖旎,秀山環抱,剡溪橫貫全境,素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譽。嵊州歷史悠久,在8500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后來大禹治水,使剡溪兩岸有了炊煙稻浪,有了歡樂文明。人們感恩大禹而敬..閱讀全文→
傅派是傅全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傅全香十歲時進四季春科班學藝,應工花旦,出后師承有女子越劇花衫鼻祖之稱的施銀花的唱腔和唱法特點,進入上海后向小白玉梅等越劇藝人學習演唱技巧,并吸收借鑒京劇大師程硯..閱讀全文→
丁賽君(1927~1984)女,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原名丁水芬,浙江省嵊縣許宅村人。1942年來滬進入銀蝶越劇團,從師魏銀鳳,工小生。1943年8月至1946年3月,在浙東搭班演出。1946年8月來滬,11月參加雪聲劇..閱讀全文→
越劇小歌班的誕生 小歌班是越劇從曲藝演變成戲曲誕生初期之名。 一切事物都按其自身發展規律而變化,因內因的主導與外因的促進作用而產生新事物。越劇的誕生也是如此。 1.內在變化,條件成熟。 “落..閱讀全文→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