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琶:在琵琶的基礎上,將原來僅起音響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夠振動,縛弦也改為能上下移動,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參加樂隊演奏,最適于彈奏現代題材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 ..閱讀全文→
在中國古代文獻詩詞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關的故事,千古傳誦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還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樓楚館的歌伎傳說。不過,在《古今注》、《舊唐書》、《北史》等歷史典籍中..閱讀全文→
李廷松(1906年—1976年),祖籍江蘇蘇州,1906年12月18日出生于上海,1976年8月16日卒于北京。我國著名的琵琶演奏、教育家,“汪派”琵琶的第二代傳人。 李廷松少年時期即喜愛民間音樂,16歲學習琵琶,從師汪昱..閱讀全文→
我國的琵琶制作有著悠久的傳統,唐代制品已十分精致,背板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琴弦也染成朱紅顏色,許多唐詩都稱贊它的美觀。琵琶制作工藝是樂工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總結,很符合科學道理。背板是琵琶上最大的..閱讀全文→
林石城(1922年3月3日—2005年12月6日),1922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南匯縣橫沔鎮西鄉。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樂教育家、理論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編曲作曲家,中國琵琶“浦東派”第六代宗師..閱讀全文→
高音琵琶:琴身右上部為新月形,腹面上開有音孔和音窗,琴內音柱可調,發音比一般琵琶高一個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動聽。(來源:中國古曲網) 閱讀全文→
劉德海,祖籍河北滄州,1937年出生于上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閱讀全文→
王露(1877年—1921年),字心葵,號雨帆,山東諸城人。我國杰出的民族音樂理論家、琴家、琵琶演奏家!氨迸伞迸玫膫魅、代表。 王露家境富裕,愛好琴簫與琵琶。自幼從其父王作禎學琴三年,以后又學王雩門..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平沙落雁》最早于1817年刊載于《華秋萍琵琶譜》,十分得文人的喜愛,宋朝文人江開在《清平樂》詞中寫道……“學得琵琶依約熟,貪按《雁沙》(即《平沙落雁》)新曲。曲終滿院春閑,清顰移..閱讀全文→
琵琶的指法 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一、按指系統,二、推拉系統。 右手: 包括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剔、撫..閱讀全文→
阮咸(生卒年不詳),字仲容,阮籍之侄,西晉“竹林七賢”之一。叔侄二人時人并稱為“大小阮”。 阮咸妙解音律,擅彈琵琶,他所用的琵琶與后來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唐時以他的名字為他所彈的樂器命名為..閱讀全文→
華秋萍(1787年—1859年),名文彬,字伯雅,江蘇無錫人,清代琵琶演奏家。 華秋萍在嘉慶年間(1818年)主編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簡稱《華氏譜》)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譜集,對后世琵琶的普及與..閱讀全文→
李芳園,生卒年不祥,浙江平湖人!捌胶迸膳醚葑嗉。 李芳園經商,其家五代均演奏琵琶,與當時許多著名琵琶演奏家有交往。其本人有較高的演奏技術,并記錄、整理樂曲,編印以廣流傳。 李芳園編有《南北派十..閱讀全文→
衛仲樂(1908年—1997年),原籍江蘇無錫,出生于上海。杰出的民族樂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樂藝術“通才”,素有“琵琶大王”之美譽。 衛仲樂幼年喜愛文藝,自學吹簫,經常參加民間江南絲竹演奏。后參加國..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塞上曲》最早的曲譜見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子琵琶新譜》,是李芳園根據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并將散見于其中的五道小曲聯綴組合成的套曲。當代碼琵琶演奏家張大森在李氏譜的基礎上予以..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龍船》是流傳于江南一帶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據考證,清代以來的琵琶名家程青塘、陳子敬、曹靜樓等都曾以擅彈《龍船》而著名,其中以浦東派創始人之一的陳子敬彈的《龍船》影響最大。在長..閱讀全文→
《琵琶行圖》軸,明,郭詡繪,紙本,墨筆,縱154cm,橫46.6cm。 本幅書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全文?钍穑骸扒蹇癞嫴!毕骡j“仁弘”印,又一印模糊不辨。 此圖是根據《琵琶行》詩意創作的寫意人物..閱讀全文→
大凡讀過唐詩或者曾經對詩聯頗有興趣的人,恐怕對于上面這行標題不予折服的人,為數不多,且不說短短一句話,十個字竟然一連串地嵌入四個數字不舉,單就其詩喻手法,對仗之工整、擬人之貼切、夸張之神化,將琵琶..閱讀全文→
大忽雷和小忽雷是我國古代精巧絕倫的兩張琵琶。它們的出現和演變,充滿了傳奇色彩,成為我國音樂史上的美談。 相傳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于宰相)的大書畫家韓滉,在四川駱谷地方..閱讀全文→
五弦琵琶: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我國。最早的記載見于《隋書·音樂志》。公元五六世紀時盛行于中原。后來又流傳到我國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間,五弦琵琶盛傳不衰,并成為隋..閱讀全文→
隋,白陶黃釉畫彩彈琵琶騎馬女俑,高31.5cm。 女俑盤發,外束巾,并在頭前部系結,上穿窄袖衫,施紅彩,下著高腰長裙,裙腰系帶飄于胸前?缱隈R背,雙手持曲頸琵琶作彈奏狀。馬施黃釉,身佩橋形鞍,下鋪障..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月兒高》常常被人當做是傳說中唐玄宗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現今演出的舞蹈《霓裳羽衣曲》,就是直接根據《月兒高》的曲調編配的。的確,《月兒高》具有非常強的舞蹈旋律,而其意境也和..閱讀全文→
聲音沒有實體形象,又一發即逝,難以捕捉,怎樣描繪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與清代劉鶚的《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雖前者是詩歌,后者是小說,前者描繪的是琵琶聲,后者描繪的是說..閱讀全文→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A、d、e、a。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常用的定弦法,是把四條弦由纏弦至子弦固定為“Adea"四個音。即“D"調。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從“A”到“e"'”。 (1)定弦 (A)定..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所有描寫王昭君的藝術作品,都是哀傷的,但這種哀傷不能明目張膽地被具體化為對這種命運的疑問,于是,就往往是打著思鄉的旗號。 琵琶曲《昭君出塞》就是這樣的一首。單從樂曲的角度來聽,..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原為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幽明《潯陽夜月》等(汪昱庭傳譜)。1925年大同樂會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十分成功。解放后又經多次整理改編,藝術形式更為成熟、完善。音質樸柔美,細膩流麗..閱讀全文→
琵琶是由“頭”與“身”構成,頭部包括弦槽、弦軸、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頭部,由“弦槽”、四只“軫子(弦軸)”、“山口”等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稱“頸”部,即“..閱讀全文→
程午加,又名午嘉,1902出生,上海奉賢南橋鎮人。著名音樂教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和革新家。 程午加出生于小商之家,其父程大義能吹簫、笛,拉二胡,彈琵琶、三弦。程午加自幼喜愛琵琶、三弦、古琴、瑟和古箏,從..閱讀全文→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遷九江郡司馬,在鄱陽湖邊住了下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被一支琵琶驚醒了,循著琵琶聲,詩人發現了自己,鄱陽湖流下了兩行清淚。琴聲和著淚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這里仍然能夠聽到嘈嘈..閱讀全文→
南音琵琶:琵琶經過歷代的流傳,在外形式樣、規格和演奏姿勢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變。而南音琵琶則是因演奏民間音樂“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發展為豎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橫抱姿勢,因而又..閱讀全文→
劉天華(1895——1932),民族樂器演奏家,江蘇江陰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和北京藝術專門學校。 在他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1920年夏天,他的后背長了許多膿瘡,疼痛難忍。..閱讀全文→
(視頻來源:優酷網) 《陽春白雪》的結構,采用了中國古典傳統的“起、承、轉、合”的形式。 樂曲第一段“獨占鰲頭”,是全曲的主題,核心樂句旋律歡快、優美、流暢,節奏輕愉活潑,呈現出春風蕩漾,楊柳輕拂,..閱讀全文→
唐代王維,字摩潔。他不但是著名詩人和畫家,還是個懂音律的行家。據說他看到一幅奏樂圖,就能識出畫上樂工正在奏《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他還因會彈琵琶而中了狀元。 王維經常和貴族交往。唐玄宗的弟弟歧王..閱讀全文→
祭龍節祭龍儀式的頭兩天,白沙村的男女老少就忙碌起來:準備祭祀用的豬,擔水、捋松針、打柴、扎紙龍,同時還要排練祭龍的歌舞,落實燒火、殺豬、接客等不同分工。祭龍這天,全村農閑,男女長幼,身著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向開闊的祭..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