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琵琶文化:》“浦東派”琵琶第六代宗師林石城-名家介紹

    “浦東派”琵琶第六代宗師林石城-名家介紹


    名家介紹“浦東派”琵琶第六代宗師林石城琵琶;林石城

    林石城(1922年3月3日—2005年12月6日),1922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南匯縣橫沔鎮西鄉。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的奠基人,杰出的民族音樂教育家、理論家,著名琵琶演奏家、編曲作曲家,中國琵琶“浦東派”第六代宗師。生前為中央音樂學院資深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琵琶研究會會長。

    林石城出生于中醫世家,同時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樂世家。他自幼受江南民間音樂熏染陶冶,6歲時開始跟父親學習演奏琵琶、二胡、三弦、揚琴、京胡、簫等樂器,12歲時已對江南絲竹著名的傳統八大曲熟于心、吟于口,能與人合奏《歡樂歌》、《慢三六》等樂曲。

    1942年,林石城從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后,正式拜近代著名琵琶流派“浦東派”大家沈浩初為師,因此,他成為“浦東派”第六代正宗嫡派傳人,從其學習傳統大套曲目,刻苦鉆研,盡得“浦東派”精華,將傳統技法發揮到極致。同時,他在沈浩初的鼓勵下,先后向“平湖派”吳夢飛、“崇明派”樊少云、“汪派”汪昱庭學習,與楊少彝、孫裕德等人有著良好的琴誼,博采眾長而不拘于一宗,創造性地將撫、滾伏四條弦、拖滾四條弦、弦數變化、人工泛音等融入自己的表演中。他在藝術表現和風格上,武套能夠氣勢宏偉磅礴,繪聲繪色;文套則能夠細膩深沉,韻味雋永。

    20世紀40年代,林石城已是江南琵琶名手,是“春秋集國樂社”、“上海國樂研究會”、上海第一醫學院國樂隊等社團的顧問或音樂指導,每周末都在廣播電臺作現場演奏。1948年,他開始琵琶音樂創作,改編了《婆媳相爭》、《秋思》,許多青年學子登門求藝。上海解放初期,他在上海市總工會成立大會上演出了由他創作的《學生操》,一時轟動。

    當時,林石城已是滬上名醫,對中醫、西醫融會貫通,善治許多疑難雜癥,尤擅婦科不孕癥的治療。傅雷、劉海粟等社會名流都長年找他看病,他收入頗豐,家道殷實。但林石城說:“好大夫千千萬萬,沈師的傳人只有我一個,不能讓浦東派從我手上斷絕”,早就立下了“棄醫從樂”的志向。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聘請他北上任教,他毅然關閉了自家診所,從此將整個生命和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琵琶,奉獻給了中國民族音樂教育事業。

    1956年應聘任教于中央音樂學院,林石城是當時僅有的4位民樂教師之一,也是惟一的琵琶教師,他獨自承擔起學院大學、中學、附小的全部琵琶教學工作,編制了《工尺譜常識》、《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譜》等各類教材。為了豐富琵琶教材,他刻苦學習各地民間音樂,并把它們改編成琵琶演奏譜,是有史以來系統編撰琵琶教學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1958年,林石城根據中央音樂學院的決定開設江南絲竹合奏課,由于他精通琵琶、二胡、三弦、揚琴、京胡、簫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教學得心應手。他編寫了十多種江南絲竹樂曲每種樂器的演奏譜,是我國民族器樂合奏專業教學的第一人。

    林石城整理曲譜,編制新聲,統一計譜法,將工尺譜、簡譜整理為五線譜,是有史以來用五線譜為琵琶演奏記譜的第一人。他根據西洋音樂編寫了適合琵琶演奏的12個調號的技巧與基礎練習曲150首,同時試用西方作曲技術編寫《彩云追月》、《光明行》等琵琶譜,并創作了《海河之歌》、《奔放》、《捉迷藏》等現代琵琶曲,是新中國推動琵琶藝術與西洋音樂融會貫通的第一人。

    林石城致力于提高琵琶制作水平,制定統一制作樣式和標準,認為民族樂器的制作應該由演奏者和樂器制作者共同完成,并在這方面有精深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制作實踐經驗,后來撰寫了《琵琶制作》(與高占春合作)一書,是全國鑒定琵琶制作技藝的首屈一指的權威。

    在50年代末,林石城已經規劃出比較系統完整的中國琵琶乃至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藍圖,年富力強的他本該進入事業的全盛期,但隨著國家政治形勢的惡化,他的事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生活也歷經磨難。

    1960年,他因所謂歷史問題被停職審查,離開了教學崗位。1963年,他舉家遷回上海,生活日益困頓。在艱難貧困中,林石城先生從未放棄對民族聲樂藝術的追求,在赤貧之中忍著關節炎發作的巨痛,在極低劣的紙張上整理編撰先師沈浩初的《養正軒琵琶譜》,歷經艱辛促成此書的出版,并將所得稿費全給了沈浩初的遺孀。期間,他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整理記寫了《養正軒琵琶譜》、《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等傳統樂曲的演奏譜,進行了他人難以替代的搶救工作。他還到廣州音樂?茖W校、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校等院校任教,直到1979年,他回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任教。

    1987年,在首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中,他指導的中央音樂學院絲竹組榮獲5項冠軍。1992年,在第二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中,他指導的中央音樂學院絲竹組又榮獲演奏獎第一名。

    2003年春林石城患病后,右手一度麻痹,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毅力進行康復練習,又恢復了演奏水平,后來到臺灣演出,同樣獲得了圓滿成功。生命不息,彈奏不止,用他的話說,“如不能彈琴我愿死!”

    林石城還受聘為中國老年人物研究會音樂研究所特邀研究員,中國南音學會理事,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北京民族樂器廠、中國珠海金聲樂器廠、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香港宏光國樂團的顧問,浙江江南絲竹社顧問。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林石城視傳統為珍寶,視師承為根基,他不遺余力地收集整理傳統琵琶曲譜,特別強調“原汁原味”,堅決反對任意改譜的不良風氣。他在教學中對琵琶流派全面兼顧融會貫通,打破了一門一派的局限。劉德海先生曾感慨地說,是林師的全面兼顧的良好教學讓他逐步踏入琵琶之門。林石城是使琵琶藝術和民族聲樂真正走向世界的領軍人物,也是絲竹合奏的奠基人。

    林石城既有高超的演奏技藝,廣博的藝術修養和傳統文化素養,全面的學科理論知識,一絲不茍的嚴謹學風,又有高尚的人品,超常的親和力、號召力,海洋般寬廣的胸懷,忍辱負重不計名利的精神境界。

    林石城愛生如子,誨人不倦,平時沉默寡言,但給學生上課時總是不厭其煩,直到高齡還會針對學生的任何一個細小錯誤親自示范,為學生的演出準備樂器。對自己的兒子林嘉慶,他卻很少輔導,總是說:“你天天聽,還用我親自給你上課?”他有教無類,許多人登門拜訪后就成為他的學生。學生們也對他無比愛戴和崇敬,在困難年月,葉緒然向他求學時,他不收取任何費用,葉緒然就在寒冷的冬天排隊到深夜,買一包花生送給老師,作為報答。師生間濃厚的情誼,真是勝過了父子。

    林石城畢生致力于創立區別于西洋音樂體系的中國民族聲樂體系,提出了“大中國琵琶學派”的美學理念,把它作為一生追求奮斗的目標。在他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先后培養出葉緒然、劉德海、李國魂、鄺宇忠、陳澤民、吳俊生、程俊民、潘亞伯、李文英、徐正音、吳葆娟、林嘉慶、周麗娟、郝貽凡、曲文軍、吳蠻、章紅艷等一大批當今琵琶藝術事業的中堅力量,成為我國現、當代琵琶界承上啟下的代表人物。

    林石城一生演奏曲目無數,而又以《龍船》、《六板》、《燈月交輝》、《十面埋伏》、《陳隋》、《思春》、《夕陽簫鼓》、《霸王卸甲》等“浦東派”的代表性曲目享譽樂壇,尤擅《海青拿天鵝》一曲。他的演奏生涯,長達六十余年,藝跡遍于歐、美、亞許多國家地區。每次登臺彈奏,旋即引起巨大轟動和廣泛贊譽。晚年以來,更具內斂、沉穩、拙樸的大師風范:或情趣輕盈、神態盎然,或韻味深沉而歸于平淡;或琴聲鏗鏘、如風起云涌,表現出他深厚的傳統音樂功底和文化涵養。并最終成為20世紀后半葉“浦東”一派最杰出的代表,老一輩“浦東派”琵琶的唯一傳人,深受民族器樂界尊崇的琵琶大師。

    林石城編著出版了《琵琶三十課》、《琵琶教學法》、《琵琶演奏法》、《嘈切雜談——林石城教授琵琶文錄》、《琵琶曲譜》、《工尺譜常識》等琵琶教學論著。發表了《一份珍貴的琵琶古譜〈高和江東〉》、《浦東琵琶初探》、《試談阿炳三首琵琶曲的演奏藝術》等大量論文。

    林石城在《琵琶演奏法》中,首次從琵琶學視角客觀介紹了除無錫、平湖、崇明、浦東四大琵琶流派外的其他8個不為人知的流派和12個不同風格的琵琶譜,還首次將以汪昱庭傳譜為依據的演奏群體定名為“汪派”,并沿用至今,是新中國系統總結研究傳統琵琶流派體系的第一人。

    他還改編、移植和創作了一批琵琶曲目,有根據江南絲竹改編的《三六》、《行街四合》、《中花老六板》;根據古箏移植的《出水蓮》、《高山流水》、《陳杏元和番》;根據古曲整理的《蘇武牧羊》、《青蓮樂府》、《漢宮秋月》;移植自民間樂曲和民歌的《龍船》、《迎春舞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創作了《青春舞曲》、《歌唱大豐收》、《豪情奔放》等樂曲。

    幾十年來,林石城還數十次應邀為中國唱片社、香港唱片公司、人民音樂出版社、香港吏風唱片公司、北京音像出版社、新加坡億元錄音公司、上海音像公司、臺灣搖籃公司、法國國家電視臺、中央音樂學院電教科、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香港龍音公司、中央音樂學院環球音像出版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錄音,出版了《思春》、《江南絲竹》、《天下第一琵琶林石城》、《左手指法吟》、《林石城先生講解示范琵琶十八首名曲》、《30課教學琵琶》等數十種唱片和音像教材。

    從事教學近五十年間,林石城曾榮獲數十項各類榮譽,包括“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獎”、“國家教育成果獎”、“優秀教師”、“園丁獎”、“表彰證書”、“榮譽獎”、“教書育人先進”、“發揚文化獎”、“表彰五十年積極貢獻獎”、“杰出貢獻獎”等,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首批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為琵琶藝術所作的一切,最終贏得中國音樂各界人士深深的敬意!

    ?來源:中國古曲網

    點擊搜索與:琵琶;林石城相關的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內容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