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 首頁 -> 傳統文化 -> 木藝文化

    木藝文化

    木藝文化 由家具、生活用具而至建筑及園林,正可以看作是中國文明的“入口”,而在進入文明長長的甬道時,很有可能,正是作為一種語言的木頭本身起到了巨大的中介作用。比較起石頭建筑的堅硬、沉重、剛烈、整飭來,木頭建筑及園林質地熟軟,自然、樸素、親切、友好,更富有天然的生命情調和人情味。

    建筑與時代-構木為巢

    官式大木 木頭作為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一點一點地生長,或直著身子,或橫向勾連,或以彩繪,或以油漆,乃至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和規格之類的東西解決,在房屋定型化的基礎上就走得越來越順了。 ..閱讀全文→

    船的歷史-直掛云帆濟滄海

    劉向《世本》記: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意思是說,中國人是因為看見落葉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這跟魯班悟出鋸子的原理有點類似,大概中國人自來親于木,總是可以從它身上得到層出不窮的靈感。 ..閱讀全文→

    建筑結構與東方文化-木頭里的道

    東方結構 在人字形中國大屋頂之下,是屋架,相當于建筑“文法”,屋架如何布局,影響到向外的屋檐,向內當然還有內部空間韻律,人在其中的整體感受等等,這一內一外的東西彼此交接營構,形成了復雜有序的組..閱讀全文→

    東方的大門-親愛的木頭

    打開這扇木頭的大門,你將走進東方世界  每個民族的歷史都會講述自己的樹木故事,從傳說開始,或者,自有人類以來,好像每一棵樹都有義務要為人類記錄下一些什么東西。 當然,樹木的好些勞動都被我們忽..閱讀全文→

    移步借景-園林韻味

    拙政園,借景藝術是空間的魔法,將萬般美景融于一幅畫卷 中國園林造型獨特,造園手法異常豐富,即使是一個很小的繁復富麗的園林,也絕沒有一樣東西是多余的,這跟寫文章是一樣的道理,可有可無的一定得拿去,..閱讀全文→

    那些大樹-構木為巢

    中國人大都喜歡在庭院或墳前種樹,其象征意義在于,另外尋找一個自己生命的見證或是替身,因為樹一定比人活得長,所以,樹更能見證人的一生榮辱興衰,又因為人的生命比樹寶貴,因此,種下這樣一棵生命似乎就獲得..閱讀全文→

    園林漫步-園林韻味

    園林穿行 中國是一個園林十分發達的國度,《園冶》、《江南園林志》、《蘇州古典園林》等專業書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治園方法和美學追求。有關園林的術語更是不勝枚舉,先概而記之。 東方的園林藝..閱讀全文→

    祖師爺魯班-神奇的木匠

    被喻為木匠祖師爺的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鞍恪迸c“班”同音通用,所以后世稱他為魯班。魯班生于魯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卒年不詳。 公輸般,木匠們口中的魯班爺,關于..閱讀全文→

    美麗的大屋頂-宮殿建筑-構木為巢

    阿房宮與未央宮 中國建筑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體系,在殷商時分已出現了高大宮室,自此,歷代宮殿類建筑都是與城市規劃、建筑組群等相連,也就是大都跟一個王朝的中心堡壘有關,也正因為如此,才可以很方..閱讀全文→

    三寶太監下西洋-直掛云帆濟滄海

    三寶太監鄭和,他是弘揚大明國威的使者,是那個時代人人敬畏的海上英雄 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為家鄉發生戰亂,被擄進明軍閹割,后入燕王府,成為朱棣的一名侍衛,日漸得寵..閱讀全文→

    天人合一與原始崇拜-木頭里的道

    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文化是多元復合的,它的主體即華夏文化,也是二元耦合的。所謂二元,就方位來說是北方與南方,然后沿這個思路再分,北方黃河與南方長江,北方以龍為靈而南方以鳳為尊,學術主流上則是北方..閱讀全文→

    以木為本-親愛的木頭

    印第安人有一種叫作“夸魯普節”的節日,夸魯普指的是當地的一種樹,被裝飾好的夸魯普樹在儀式中就代表他們死去的親人。這來自于卡馬伊烏拉部落中一個叫馬布辛的神話人物,相傳,馬布辛希望死去的人能夠復活,他..閱讀全文→

    古代建筑,木頭最初的味道-構木為巢

    木頭最初的味道 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都住在天然巖洞。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到處都是舊石器時代的巖洞,在北方,先是天然洞穴,然后是人工洞穴,再后來又從豎穴逐步發展到半..閱讀全文→

    木頭中的佛法-木頭里的道

    梁漱溟說:西方人的處世態度就是奮力爭取所要求的東西,設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改造客觀環境的解決人生問題,由此產生了西方的民主與科學。 民主與科學是跟人的發現與樹立有密切關系的。文藝復興的重要貢獻就是發..閱讀全文→

    筷子支起的文明-木頭與生活

    伸長的手指 筷子是東方的標志,是東方人伸長的一對手指 加利福尼亞大學名譽教授懷特說:“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飯的三類人,都以強硬的態度維護自己的餐具!闭f得不錯,作為人類延續自身的本能之一..閱讀全文→

    東方家具-木頭與生活

    尋找紫檀 中國人對木頭的感情在家具上體現得十分具體,他們都很喜歡一些有特殊木性的木頭,比如,他們會用一種叫老鷹茶樹的木材做碗柜,這是因為這種木材有防止食物變餿的功能;他們會用柏木做棺材,因為這..閱讀全文→

    聽木頭唱歌-木頭里的藝術

    素手輕撫,奏一曲弦歌,是木的靈秀,也是人的靈秀 木頭之有靈性,最可在西方的樂器皇后小提琴身上見證,前邊已有記敘,湊巧的是,在為有“魔鬼”之稱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所作的肖像中,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同名的..閱讀全文→

    談談道家-木頭里的道

    如果說儒教為一種日常的工作姿態,那么道教倒可以看作中國人的游戲姿態。再繼續比較,法家更講積極的入世,道家是有限的出世,儒家恰到好處地兼顧了生活主客體雙方的平衡。這樣,在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有限的入..閱讀全文→

    海禁與鎖國-直掛云帆濟滄海

    民間有一種說法,在船上進食時,千萬莫把魚翻身,因為這暗合了船舶翻身。禁忌是一開始就注定的。 明太祖朱元璋,是他開創了封閉的大明王朝 就是在并不太遙遠的明朝初年,還實行過海禁政策,根據“太祖舊制”..閱讀全文→

    同一屋檐下-民居建筑-構木為巢

    四合院與胡同 大到北京城,小至一套住宅,都是一個四合院。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筑最簡約的特征。 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國的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最為常見,但以北京四合院最為有名,四合院也因此成為北京..閱讀全文→

    梨園傳奇-木頭里的藝術

    梨園,一個熱愛音樂的皇帝,把這個詞匯與戲劇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明皇曾選樂工三百人,宮女數百人,教授樂曲于梨園,親自訂正聲誤,名“皇帝梨園子弟”。梨園就這樣成了戲班與劇場的..閱讀全文→

    聽莊子講講木工之道-神奇的木匠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突然有些傷感,為何?因為惠施和他一樣,也是一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辯友。莊子想著想著,就回頭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莊子》,這部充滿奇思妙想與大智慧的..閱讀全文→

    古代建筑的構件-構木為巢

    大木作構成了古代建筑的主體,一切的木工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體來進行的。木工常常都分大師傅和小工,對應于大木作則有大的結構及其小的構件之別,這些小的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拱、昂、爵頭、斗4類屬鋪作構..閱讀全文→

    輞川別業-園林韻味

    詩佛王維,輞川別業便是他心中的園林 明朝講究性靈的公安派文章大師袁宏道曾語于朋友: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這個趣,就很有..閱讀全文→

    木雕,參悟木頭的生命-木頭里的藝術

    木頭原本是有生命的。怎樣用自己的生命去最簡捷地參悟木頭的生命? 木雕。 東陽木雕,木頭的生命化作了浮云、青山與爽朗的笑 中國的木雕種類繁多,最著名的有浙江東陽木雕、廣東金漆木雕、溫州黃楊木雕、福..閱讀全文→

    從門臉說起-木頭里的道

    門臉 建筑是立著的自然,從水平視線看去,我們一眼看到的是立柱。一般選作圓形木料的立柱,總是兢兢業業地做著自然的、向上的繼續生長狀。它們樹立在天地之間,跟人并立在一道,就像是一家一戶的某個成員。而..閱讀全文→

    夢回漢唐-遠去的木頭

    蕭伯納說:人類文化,一半為半受教育和飽受教育者毀壞,一半為文盲毀壞。這大概真是歷史的又一個規律,尤其值得我們謹記。 夕陽下的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 在中國,有著許多提到這個名詞時都能一一對應的令..閱讀全文→

    木頭房子與獨木崇拜-親愛的木頭

    木頭房子 從東方的木制大門進來,就進入到一種親切的東方神情與韻味,這種傳統也許可以追溯到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是架木為巢的有巢氏,當然,我們一點點沿著這個人情味十足的大門往里走吧! 雕版印..閱讀全文→

    木頭中的儒學-木頭里的道

    《大學》、《中庸》一直被中國文人視為最重要的典籍 中庸之道 在中國人的茶樓、扇面、屏風,乃至喝茶的杯子上,常常都可見到“難得糊涂”四個字,鄭板橋那亂石鋪街式的字體給中國人的精神帶來了難得..閱讀全文→

    棺材,最后的安居-木頭與生活

    一座山上有數千懸棺,是為了讓風為亡者送行 懸棺之謎 在福建武夷山,或是江西、浙江、臺灣、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海南等許多地區,都有一種懸棺葬的風俗。所謂懸棺,民俗學上..閱讀全文→

    道法自然-遠去的木頭

    “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這是一位畫家的心得,自然,在中國山水畫中就這樣一步步地到達了本體地位。當然,在最早時,它已經也就是本體,《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個自然就已..閱讀全文→

    東方的曲線-木頭里的道

    中國傳統的房屋上,很少看到有粗笨的直線,從屋頂開始就已是這樣,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傳統中的美學追求,因為,它不是簡單地造房子,它不是像個出露在外的楔子,而是,它在心里繞了一個美麗的圓弧,從地上..閱讀全文→

    到東方去-前言

    英國學者納米爾(L?B?Namier)曾講過這樣一件趣事:十八世紀的英國有個協會叫“可蘭”,規定要去過東方的人才有資格入會,后來協會覺著有些人真該入會,又沒去過東方,于是,就把入會章程又改為“表示希望游歷東..閱讀全文→

    歸園田居-遠去的木頭

    對海里的東西的認識,令人想起唐朝的韓愈。這位擁護孔教的文章大師,謫居于現在的汕頭附近時,逢鱷魚為患,他就寫了一篇聲調鏗鏘的祭鱷魚文,仿佛鱷魚竟然被他這篇優美雄健的文章所感動,真的就不來了,就全死去..閱讀全文→

    寧波天一閣

    天一閣坐落在浙江省寧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閣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范欽平生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 閱讀全文→


    【】

    杭州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該印社于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現已發展為.. 閱讀全文→


    【】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千尺雪景區之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一座建成之閣。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認為“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文津之.. 閱讀全文→


    【】

    杭州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內。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江南三閣中唯一幸存的一閣。 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 閱讀全文→


    【】

    沈陽文溯閣

    文溯閣位于遼寧沈陽故宮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興建,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于閣內。乾隆曾說:“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體現了乾隆皇帝不忘祖宗創業艱難,為.. 閱讀全文→


    【】

    北京國子監辟雍

    國子監位于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后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 國子監的中心建筑是辟雍,.. 閱讀全文→


    【】

    北京文淵閣

    文淵閣位于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后,原明代圣濟殿舊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 世界上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曾藏在這里,以非?季康拈緯涫⒀b,安置在書架.. 閱讀全文→


    【】

    九江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峰南約10公里處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一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白鹿洞書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時原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處。根據文獻記.. 閱讀全文→


    【】
    色ww在线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