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銅器上都刻有文字,這些文字稱為青銅器銘文,因古代稱銅為金,故又叫金文,或鐘鼎文,宋代人又叫它“款識”,款是青銅上凸起的文字,識是凹下去的文字。
青銅器自西漢時已有零星出土。銘文在當時作為古文字,尚還有人懂得一些。據《漢書?郊祀志》記載,漢宣帝時,美陽獻來帶銘文的古鼎,有人認為應該將它供在宗廟里。當時張敞任京兆尹,懂得古文字,考釋出銘文內容是一位周代大臣頌揚其先祖功勛,故不適合放在宗廟供奉。
銘文有三種方式存于青銅器上,或鑄、或刻、或 ,商代至春秋時期的銘文,多為鑄,戰國至秦漢,多采用刻或 。鑄刻之前,采用獸毛蘸著獸血或石灰寫在鑄胚上。商代銘文字數極少,一般僅一二字,或三五字,西周青銅銘文開始增多,有很多超過百字,如著名的毛公鼎,字數最多,達497字。青銅雖自西漢就有出土,但它的發現和研究,從北宋開始才有了一些實質性進展,產生了金石學。